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第二语言教学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有相似之处,同时在学习条件和环境、学习动机、语言输入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中国的英语教学是作为一种外语,不是第二语言。但是语言习得的理论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仍然有巨大的价值。尽管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有许多不同点,然而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习动机、课堂学习环境和语言输入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从理论依据、操作原则、运用方式等对语言习得理论框架下的中国儿童英语教学进行了详细探讨。本文以克拉申的输入理论,普遍性假设,互动主义学习理论等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并结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笔者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试图走从理论到实践的探讨之路来研究语言习得理论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认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构建理想的儿童英语教学模式。克拉申的输入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习者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味的输入材料,而且要给他们提供情感过滤较低的环境。普遍性假设认为儿童生来具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即普遍语法,学习掌握语言就是开发这一机制,它强调了学习者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的可理解输入,并采取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语言习得机制,使习得顺利进行。互动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了语言习得是儿童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互动的模式,开展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关系。同时,英语语言教育的实践也表明以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的儿童英语教学符合儿童的特征,可以给他们提供类似母语习得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获得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培养语言习得的习惯和能力,鼓励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焦虑感和激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