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滩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潜在的土地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为了解决人地矛盾以及经济建设需要,我国海岸围垦速度和强度有变快变大的趋势。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过度的围垦带来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日益凸显。理想条件下,如果沉积物来源稳定,淤泥质潮滩的岸滩动态表现为垂向上的淤高和水平方向上的扩展;围垦之后假以时日,围堤前的潮滩会逐渐恢复至原来的高度和宽度,因而选择与潮滩淤涨速度相适宜的围垦速率对于潮滩的自然恢复以及制定潮滩规划和保护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涉及的三个滨海省级行政单元——江苏省、上海市及浙江省岸段为研究对象,利用GIS、RS技术分析三地1985~2015三十年间的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从空间格局来看,上海市横沙东滩围垦速率最快,达到了598.00 m/a,其次是江苏省中部岸段以及浙江省杭州湾南岸,所有岸段中江苏省北部岸段岸线推进速率最慢,为5.60 m/a;从时间格局来看,江苏省中部岸段以及崇明东滩、杭州湾南岸在1985至1995年间最早进行围垦;1995至2015年间,几乎所有岸段围垦活动都很频繁,人工岸线不断取代自然岸线。三十年间岸线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岸线的改造作用导致的。结合潮滩地貌演变中的沉积速率和潮滩坡度两个因子计算围垦适宜速率,对比围垦适宜速率和岸线实际推进速率来建立围垦适宜性评价模式。评价结果表明,1985年至2015年主要围垦区域中:(1)围垦速率过快的区域有江苏省射阳河口、新洋港口和斗龙港口以及浙江省的三门湾下洋涂、蛇蟠岛和温州湾等岸段;(2)围垦速率较快区域为江苏省启东嘴、崇明东滩、象山港的莼湖镇、涂茨镇岸段以及台州湾的南洋涂;(3)围垦速率略快的是江苏省临洪河口、大丰港、川东港、上海市的南汇东滩、浙江省庵东浅滩以及台州湾的北洋涂;(4)围垦速率适宜的岸段仅有小洋口港、如东长沙镇和象山港的高湖塘和蒲门村岸段。略快、较快和过快的围垦速度打破了潮滩地貌动力的均衡,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应当严格控制。运用Delft3D模型对于不同沉积物来源、潮差以及初始坡度的情况下潮滩地貌的演变情况进行了探讨,发现:(1)潮滩剖面在稳定的沉积物供给下呈持续淤涨趋势,坡度逐渐变陡,且沉积物供应量越大,潮滩坡度变陡趋势越明显,剖面逐渐呈现上凸趋势;(2)在沉积物来源中断的情况下,潮滩剖面逐渐变缓,且先从潮滩下部出现侵蚀,每一年的侵蚀相较于前一年加剧;(3)潮滩剖面在中潮差的影响下产生变陡的趋势,而在强潮差的作用下不久之后就会发生侵蚀;(4)相较于坡度较陡的潮滩,平缓的潮滩更易于泥沙的堆积,坡度变化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