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2年第一挡中文脱口秀节目《东方直播室》开播以来,中文脱口秀节目日益盛行,它对广大观众的影响也是与日俱增。本文旨在从会话分析角度研究主持人和嘉宾如何在交际中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顺应权力。本文的理论框架由会话分析理论和语言顺应理论两大理论组成。会话分析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Harvey Sacks,E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等人在研究日常会话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其中涉及到话轮的定义,话轮的建构单位,话轮的分配等。在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下,本文着重讨论话轮控制策略与毗邻应对这两个问题。话轮控制策略又可以分为三种,即让出话轮策略、夺取话轮策略,保持话轮策略。关于毗邻应对,是会话中出现的一对相继发生的话语交际的行为,并且第二话部是对第一话部的呼应或对应,其中以问答序列为典型。语言顺应理论是Verschueren于1999年在他的新书《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语言项目中灵话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三个特性之间的关系是:顺应性体现在变异性和商讨性之中,变异性和商讨性为语言顺应提供条件,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就没有顺应性。本文以2007年7月28日播出的一期《鲁豫有约》的录像为语料,并把录像内容转写为文字语料。录像内容转写后的语料含11160个汉字,本文对这份文字语料主要采取定性分析。语料分析主要从话轮控制策略与毗邻应对两大方面进行,研究主持人和嘉宾在会话中从一切可供选择的可能中选择了哪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具体说来,在让出话轮方面,主持人选择指名这种方式的比例超过53%,而嘉宾则少于12%;在夺取话轮方面,主持人19次选择打断来夺得话轮,且每次都成功夺得话轮,而嘉宾在试图打断主持人的7次尝试中,只成功了3次;在保持话轮方面,主持人和嘉宾都使用了各种技巧来保持话轮,尽管嘉宾使用技巧来保持话轮的频率更高,但主持人仍然能通过打断阻止嘉宾保持话轮。问答序列始终贯穿脱口秀节目的整个过程。主持人作为提问者,嘉宾有责任对主持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回答。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性权力是语言选择的关键。主持人和嘉宾在会话中从一切可供选择的可能中选择了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是对机构性权力的顺应。一方面,主持人选择指名、打断和提问,是对机构性权力赋予她的会话控制者角色的顺应;另一方面,嘉宾通过使用各种技巧保持话轮来充分回答主持人的提问,以及他放弃的4次打断,都表明了他对机构性权力赋予他仅为会话参与者的从属地位的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