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我国大陆新建商品房销售中预售模式占据了明显的主导地位。在我国大陆20多年的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商品房预售模式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新建商品房交易纠纷不断,在预售资金监管、购房者权益保护以及金融业风险控制等方面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对现行的商品房预售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已是当务之急。预售屋交易制度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台湾盛行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规范该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已经较为健全。因此,分析台湾的预售屋交易制度,将其与大陆进行对比,对于大陆当前预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极高的参照价值。本文首先总结了大陆与台湾商品房预售制度的特征与性质,简要介绍了商品房预售制度在大陆与台湾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描述了大陆与台湾商品房预售的具体流程,从预售准入条件、预售合同内容、预售款付款方式、预售资金监管机制、预售商品房建设管理机制、预售商品房转让机制等方面对大陆与台湾的商品房预售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指出台湾商品房预售制度与大陆相比,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在台湾商品房预售过程中建筑经理公司的深度参与,台湾建筑经理公司作为预售制度中的第三方与各个参与方之间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其介入到整个预售流程中,加强了各参与方直接的信息交流,平衡了各参与方分担的风险,有利于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商预售行为的监管。鉴于台湾商品房预售履约保证体系是以建筑经理制度为核心构建的,本文随后以台湾建筑经理制度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建筑经理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从履约管理、契约鉴证、建筑融资等角度分析了其职能定位。针对当前大陆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关键问题,从购房者、开发商和贷款银行角度讨论了台湾建筑经理制度对于完善大陆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借鉴价值,指出了将建筑经理制度引入大陆的必要性和目前面临的现实困难。论文最后进一步指出大陆与台湾商品房预售制度差异的根源主要体现在风险管控方面,指出大陆在商品房预售风险管控方面的若干缺陷,给出了台湾预售屋交易制度对于大陆当前商品房预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一些重要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