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吉林桦甸地区东南岔组变质岩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技术,确定东南岔组变质砂岩、变质细(粉)砂岩原岩形成时代;通过对碎屑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多种地球化学图解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物源分析,探讨了物源区性质,阐明物源区的构造背景及东南岔组变质岩系原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本文所研究的锆石大部分呈半自形、次浑圆粒状、柱状,内部结构清晰,发育典型的岩浆震荡生长环带,结合其较高的Th/U比值(0.1~1.8),暗示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岩石镜下特征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分析表明,南岔组变质岩系岩石中最年轻锆石的年龄可能代表火山物质形成的时代,即东南岔组变质岩系原岩的形成时代,本文所采集的样品中最年轻锆石的年龄主要集中于236~250Ma,因此东南岔组变质岩系原岩形成时代可能更接近于236~250Ma,即早—中三叠世,并非前人所认为的早古生代或石炭—二叠纪。 通过对东南岔组变质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各种构造环境和物源分析图解,东南岔组变质岩系原岩为一套凝灰质砂质、泥砂质和泥质沉积岩。东南岔组变质岩系形成于与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沉积盆地,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隆升的陆壳基底,同时也包含大陆岛弧物质和古老沉积物。 通过碎屑锆石年代学物源分析,东南岔组变质岩系碎屑物源主要来源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陆缘增生带的变质火山岩和花岗质岩石,部分来自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的岩浆岩、东北联合地块以及华北板块,具有造山带和大陆双向来源的二元物源供给特点。 东南岔组变质岩系原岩可能形成于弧-陆碰撞过程中或碰撞晚期演化阶段的前陆盆地构造背景下,在吉林桦甸二道地区古亚洲洋可能于236~250Ma之间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