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净CO2交换的空间格局及其模型关键参数优化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p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净CO2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of CO2,NEE)是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与生态系统呼吸(RE)的差值,表现为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的能力。在大气CO2含量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明确陆地生态系统NEE的总量、空间格局以及未来的变化规律至关重要。然而,NEE空间变异机理尚不清楚,导致模型模拟和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目前大多数模型基于植被功能类型参数化方法,掩盖了同一植被功能类型内部不同生态系统间生理生态参数的多样性,使模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拟无法准确估算,限制了我们对陆地碳汇能力空间差异形成机理的认知。为了探究陆地生态系统NEE空间差异机制并对其进行更加准确的模拟和预测,本研究关注气候变量、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植物群落、植物性状)对NEE的共同影响,首先在分析全球长期(≥4年)通量观测站点通量数据的基础上,探究NEE的空间变异来源以及气候、土壤和植物性状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基于全球气候变量、土壤性质和植物性状的数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参数的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陆地碳汇能力进行估算;最后,基于优化的碳循环过程关键参数,预测全球变暖幅度为1℃~8℃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及其空间格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全球147个长期(≥4年)通量观测站的数据,用广义加性模型与主成分回归结合的方法分析NEE的空间变异格局,结果显示:NEE的空间变异主要来源于气候变量、土壤性质和植物性状对总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的不同影响。其中,森林生态系统NEE主要受气候变量的影响,如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潜在蒸发散量解释了NEE空间变异的23.8%;草地生态系统NEE的空间变异主要受到土壤性质(如土壤可利用水分含量和土壤粘粒含量)的影响(41.4%)。这些对NEE空间变异重要但对GPP和RE影响小的因子,在目前的陆地碳循环模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但对于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森林和草原碳循环空间格局意义重大。(2)利用全球通量站点多年(≥4年)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尺度的NEE数据,基于通量的生态系统模型(Flux-based ecosystem model,FBEM)框架,采用数据同化和条件性反演约束得到了每个站点的4个关键参数:25℃最大羧化速率(V2588)))、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与最大羧化速率比(88)8)8)))、0℃基础生态系统呼吸速率(000)0)0)0)0)))以及生态系统呼吸温度敏感性(10)。继而利用自主机器学习(Auto ML)对4个关键参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可靠的预测(R2=0.86~0.99)。结果显示:4个关键参数的空间变异规律不同,且光合过程关键参数的空间格局在森林和草地间存在很大差异。森林88)8)8))在热带地区较高,主要受到光照、叶面积指数和植物高度的调控,草地88)8)8))则在高纬度地区较高,这主要和温度有关;森林的V2588))与叶片功能性状密切相关,呈现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而草地的V2588))主要由土壤酸碱度调控,与森林的V2588))空间格局相反。呼吸过程关键参数均受气候和植物性状的调控,森林和草地的000)0)0)0)0))均在低纬度地区高,而10在高纬度地区较高。本研究充分利用气候变量、土壤性质和植物性状的信息,对碳循环过程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及其成因进行探索,并基于站点水平的参数推绎至全球,为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陆地碳汇能力打下基础。(3)利用上述4个关键参数的全球空间连续变化格局,基于优化关键参数的FBEM对陆地生态系统NEE进行模拟得到的全球陆地年均碳汇总量(2000-2014)为5.35 Pg C,该数值高于传统的基于植被功能类型的模型(8个Ms TMIP模型)的估计。与传统模型相比,我们所模拟的NEE与通量观测站点实测数据的空间分布更为接近,尤其在模型间不确定性较大的热带地区更是如此。基于优化关键参数的FBEM模型更好地捕捉了常绿阔叶林RE的空间变异,从而更好地反映了热带地区NEE的空间异质性。这些结果表明,由于空间连续变化的参数更真实地体现了陆地生态系统生理生态过程的空间异质性,使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改进生态系统模型对NEE空间变异的模拟和预测能力。(4)基于优化关键参数的FBEM预测全球变暖情景下(1℃~8℃)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减弱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尤其体现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在绝大部分(82.7%陆地面积)陆地生态系统中,将光合和呼吸的热适应过程加入模型中能够缓解全球变暖对陆地碳汇的负效应。然而,随着全球温度的持续上升,69%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热适应效应会逐渐降低,使得维持碳汇的能力下降。在常绿阔叶林分布较广泛的热带地区,热适应对陆地碳汇的维持作用随温度增加下降得最为明显,而在高纬度地区热适应的维持作用却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因此,在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预测方面,基于优化的光合和呼吸过程关键参数,参数热适应过程的加入可以矫正被高估的全球变暖的影响,降低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综上所述,在全球尺度上,气候、土壤、植物性状等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在森林和草地中不同,这些影响机制的差异具体体现在模型参数的空间差异上,尤其光合作用关键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在森林和草地之间差异巨大。相比于传统基于植被功能类型的参数化方式,将空间连续变化的参数应用于生态系统模型中极大地减小了热带地区碳汇估算的不确定性,更好地反映了陆地碳汇在全球的复杂空间分布格局。利用优化的参数对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陆地碳汇的预测受到光合和呼吸作用热适应的影响,热适应可在整体上矫正模型对全球变暖影响的过高估计。本研究系统解析了NEE全球空间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关键模型参数,通过全球模型的参数空间优化评估了当前及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NEE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了生态系统生理生态过程的热适应在矫正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重要性,加深我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理解,为未来全球变化下地球系统模型更精准地模拟和预测陆地碳平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粮食安全问题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保证粮食安全,在精准农业领域基于无人机的大田作物覆盖度、株高及地上生物量等长势参数的精准、高效估计成为作物长势监测的首要条件。本研究以不同灌溉处理下的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面及无人机多源遥感平台在不同尺度下采集玉米冠层反射光谱数据,结合田间实际测量值进行大田玉米覆盖度、株高及地上
学位
学位
黄瓜的果实长度是决定黄瓜形状和大小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黄瓜产量和商品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我国是世界上黄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且品种专用化对黄瓜果长的要求逐年提高,如华北鲜食类型黄瓜果长为30~40 cm,华南型黄瓜果长约为20 cm,水果黄瓜果长约为12~15 cm。因此,挖掘和克隆控制黄瓜果长的基因,揭示黄瓜果长的调控机理,对黄瓜品种的果长多样化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目前虽通过自然
学位
梨(Pyrus L.)属于蔷薇科植物,是国内外栽培的大宗果树之一。梨果皮色泽有绿色、黄绿色、黄色、褐色和红色,其中红皮梨因其果皮颜色鲜艳、富含花青苷类物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植物中花青苷的积累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在梨等大多数果树中花青苷生物合成的昼夜节律性调控还不清楚。本研究以‘红早酥’梨(Pyrus cv.‘Hongzaosu’)果皮为主要试验材料,其他梨品种‘红丝绸’(Pyrus communi
葡萄是世界性果树,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生产上广泛栽培的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易感多种病害,尤其是白粉病。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法防治葡萄病害,虽然效果好,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相比而言,利用野生种葡萄的抗病基因改良欧洲葡萄的抗病性会更加安全与高效。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葡萄抗病资源。然而,关于中国野生葡萄白粉病抗性的细胞学特征与遗传规律等问题,尚未有明确结论。此外,最新研究表明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因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升高、粮棉争地等问题,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植棉面积快速减少。早熟棉是一种重要的棉花品种类型,其生育期较短,且吐絮期集中。培育更多早熟棉品种成为解决当前植棉困局的重要方法。棉花生育期和吐絮期主要取决于其开花时间,但是关于棉花开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只有很少的开花基因被鉴定到。光周期是最可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