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6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民族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工业基础薄、生态环境脆弱、地域辽阔且多民族聚居的特殊环境,因此其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及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不同的模式。为了研究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本文将研究区域锁定在凉山州地区,选择以会理、越西、美姑以及木里四县为例,研究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本文分析了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的角度进行适合凉山州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凉山州目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主要包括凉山州县域城镇化水平、城镇数量以及等级结构、城镇化空问布局、城镇化建设的传统模式、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其次,在凉山州东南西北四大城镇群中分别以美姑、会理、木里以及越西四县为例,研究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目前推动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农业的发展、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崛起以及政府政策和制度,而农业的发展是推动凉山州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推动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的崛起是推动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政府政策和制度则是推动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外部动力。通过对凉山四县城镇化动力的分析,得出了目前凉山县域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和持续动力相对不足,而根本动力与外在动力相对较强。再次,在分析了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凉山州县域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四条路径:第一,以现代农牧业牵引的“分散式”城镇化道路;第二,以工业和资源驱动的“集中式”城镇化道路;第三,以第三产业导向的旅游景区城镇化道路;第四,以政府政策为引导的民族文化发展城镇化道路。最后仍然以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凉山州县域推动其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第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三集中”为契机,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第三,打造新的景点景区,建设凉山旅游经济带,从而带动凉山县域城镇化发展。第四,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将民族文化作为驱动城镇化的新动力。
其他文献
探讨变性淀粉表面能对浆纱粘附力的影响。通过对几种变性淀粉浆液表面张力和浆液液滴在纱片上接触角的测试,分析评价它们对纯棉、涤棉粗纱的粘附性能,进而探讨浆液表面能与浆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联
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是职业心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1908年Parsons开展职业心理教育与培训以来,职业选择理论便形成了诸多学术流派。各学派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职业选择
少数民族学生有别于汉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具有其特殊性,如多文化性、信仰复杂性以及民族性等特点。而随着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与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形势严峻的问
<正>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又称肉毒杆菌内毒素,是由致命的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的毒性蛋白质,它能破坏生物的神经系统,使人出现头晕、呼吸困难、肌肉乏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基本的两种文化形态。前苏联著名学者乌格里诺维奇曾明确地指出:“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头绪纷纭,错综复杂,至今研究还很不够。在苏联文献中,对艺术和宗教的
根际作为重要的环境界面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关于根际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土壤生态学的新兴热点领域,然而有关大豆根际效应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报道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