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质浮游生物通过生化作用将海水中的可溶性硅转化为无定形硅而构成各自的骨骼,死后沉积在海底形成硅质沉积物,这些硅质沉积物就是生物蛋白石。据沉积物中蛋白石的含量变化可以计算出蛋白石的堆积速率,而蛋白石的堆积速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过去表层水生产力的变化。Mortlock R.A和Eroelich P.N在1989提出钼蓝显色法,并和其他测试方法例如直接用红外分光光度镜检测无定型蛋白石、微体化石直接计算方法等进行了对比研究,证实钼蓝显色法是一种快速、简单的测试蛋白石含量的湿碱法。该方法用于上新世以来的沉积物中蛋白石的测定,测定对象蛋白石含量可在3%--100%间,误差小于3%。利用远洋沉积物中蛋白石含量的变化进行古海洋学研究已经得到应用。国内外部分学者已经将蛋白石含量变化作为古海洋表层水生产力指标之一应用到各大洋古海洋学研究中。远洋沉积记录中蛋白石含量的变化是古生产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之一。本文运用钼蓝显色法测得西太平洋钙质软泥(MD982182),北大西洋钙质软泥(IODP 1312)、含硅藻粉砂质粘土(IODP1314),东北印度洋凝灰质粉砂质粘土(BAR9427)等具有代表性的远洋沉积的蛋白石含量,结合其他环境指标,对上述研究区的古生产力状况与演变特点进行了讨论。初步建立各研究区冰期-间冰期蛋白石沉积旋回模式。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和太平洋---东印度洋过渡区出现的蛋白石沉积间冰期含量高,冰期含量低的模式可以暂定为“非生物碎屑输入稀释型”,这种变化和研究区的表层流强弱变化,陆源物质或火山喷发物输入量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太平洋暖池地区的间冰期含量低,冰期含量高的模式暂定为“生物沉积控制型”,研究区主要沉积物为碳酸盐和蛋白石沉积,变化表现出相互稀释,此长彼消的趋势。陆源碎屑物质输入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