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扩大国际交流的需要,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各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出版,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和交流。《梁家河》是传播中国文化、陕西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生动范本,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陕西红色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以及书中的语言魅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翻译研究由规定性研究转向了描述性研究。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通过观察和参与翻译实践活动,提出了翻译规范理论,其中包括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方面,这一理论很好地发展了“描述性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体现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梁家河》英译本的研究,探讨红色文化对外译介模式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规范理论在相似的纪实性文学中的实现与应用,以期丰富翻译研究并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翻译活动受规范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到不同翻译规范的影响。具体来说在预备规范影响下译者选择了《梁家河》作为英译推广的文本,其次为顺应当下文化语境,在选择对外译介模式时采用“中西译者合作”的方法较为合适;在操作规范的宏观母体规范和微观的篇章语言规范的关照下译者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作辅”的翻译策略;由于文本本身的特点以及初始规范的影响,译本更接近于充分性翻译,在保留中国语言风味的同时,译文的可读性被尽可能增加。本文从描述性翻译规范理论视角探讨《梁家河》英译本中红色文化翻译,一方面促进了规范理论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纪实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探讨此译本可以从世界的维度审视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