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瞬时旋转中心(ICR)可精确地反映腰椎的运动形式,可将腰椎运动的线位移和角位移统一起来。使用计算机技术测定腰椎瞬时旋转中心可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准确、快捷、方便。本研究编制了特定的瞬时旋转中心计算分析软件,对接受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进行研究,用数字化技术测定手术前、后腰椎手术阶段的瞬时旋转中心,评价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为此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一项评定疗效的客观量化指标。 方法:选取腰椎活动无明显受限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中央型突出或旁侧型突出,其中L4-5椎间盘突出12例,L5-S1椎间盘突出18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50岁(平均44.9岁)。手术前表现为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病史20日至3年,平均11.8个月。对所有患者均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手术后3日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手术后7日下床活动。在患者手术前2日及手术后2周,在特制支架、吊带固定下,以接受手术的腰椎运动节段为中心拍功能位X片,得到过伸、半伸、中立、半屈、过屈5张侧位X线片。分别在5张X线片上上位椎体和下位 中文摘要椎体的相同位置画辅助点、线,并建立以下位椎体后上角为圆点,上缘为X轴的坐标系。选择其中4张运动间隔较大的片,将代表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运动的辅助点及坐标系转移到一张醋酸纸上,将其扫描,生成一个jpg文件。输人计算机后,用专门为此研究编制的计算机软件测定椎体从过伸到过屈运动的三个ICR的坐标、平均 ICR的坐标(X,Y人 ICR集落的长度 几人ICR集落面积旧)以及节段运动范围(ROM人将手术前、后的ICR测量结果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选用配对样本的Studllt七 t检验,Pm刀5,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患者手术前、后自身对照统计分析显示:LA6节段行手术治疗的 12例患者,手术后平均n 的 X坐标值,ICR集落长度,ICR集落面积,节段运动范围都比手术前稍增大;平均ICR的Y坐标值较术前减小,但以上结果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川.05入LSS 节段行手术治疗的 18例患者,手术后平均 ICR的 Y坐标值较手术前减小,具有显著差异J们.05入其他各指标术后都稍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0川.05人 n-5节段手术前、后 ICR集落长度平均值分别为 46.9。和 50.44 nun,平均nR坐标分别为(11.56,l.97)和(13.04,l.sl)。LS毛 l节段手术前、后 ICR集落长度平均为 45.76 nun和48.98 nun,平均m 坐标分另为(10.sl,4.00)和(10.66,0.62人以上数值与国外学者研究间盘中度退变的离体腰椎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在描记辅助点、线的过程中,在其中6例患者的X线片上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 二 中文摘要 是上位椎体在过伸时反而前移、过屈时后移的反常运动, 不能定论。 结论:本研究证实,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 椎间盘突症在手术后早期不会损害腰椎的稳定性,是一 种安全的术式。在 LSS l节段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 后,平均ICR的Y坐标较术前显著减小(P狈刀5人 也 就是说,平均ICR在术后向下移动,但是,仍位于椎间 隙的后半部。椎旁肌肉、神经、腹内压等因素对维持术 后腰椎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应鼓励患者手术后积极行腰 背肌功能锻炼。数字化技术测定腰椎瞬时旋转中心灵敏 度高,计算准确、快捷,可重复性强,可作为评定腰椎 稳定性的指标,应进一步研究,以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评 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