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格萨尔》与《荷马史诗》神灵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主体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与第二章《创造一个神灵世界》,都是探讨藏民族与希腊民族丰富的神灵体系及其与自然、社会、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笔者进而认为,神灵体系的丰富性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影响,也有“后天”的影响。
第三章《祭祀--神人亲和之道》,主要探讨神与人的亲和之道。本章力图发现,在藏、希腊文化背景下,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表现出了哪些差异性。“祭”,作为人神亲和的重要途径,也并非总是万能的,有时也因“祭”而“怨”。
第四章《神形--变、怒与裸》,通过探讨神的多变、神之怒相与神之裸相,来说明在藏、希腊相异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神灵表象具有不尽相同的深层意蕴,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压服世俗之敌与解决心性之障。
第五章《神、人与命运》,首先界定藏、希腊民族神灵的不同质性,进而探讨造成这种情况的文化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人不同的终极目标--成佛与羡神。然而,人的生命之旅也受到命运的摆布,藏民族的命运观是既“命”又“运”,而荷马的命运观则是只“命”不“运”。
第六章《神与人--从人本主义说起》,探讨两部史诗中的人本主义,进一步阐明,尽管宗教视“人”为其出发点,但不同发展阶段的宗教,其表现形式还是有所不同;《格萨尔》与《荷马史诗》的人本主义都是二元结构,前者侧重于宗教理性的人本主义,后者侧重于人性世俗的人本主义,并指出其文化成因。
第七章《神、人与自然》,这一章的主要论点是:假以神灵之名,人协调与自然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人在间接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做“谋划”;《格萨尔》中体现的是神、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借助于古希腊相关神话,笔者认为,古希腊的神、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和谐与冲突并存的二元结构,不同时期,这个结构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表现。笔者同时认为,西方人对自然的征服欲望最早萌芽于古希腊的神灵文化之中,《圣经》并非其真正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