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阴道超声观察剖宫产术后不同时期子宫瘢痕的愈合情况,总结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超声表现特点,并分析导致瘢痕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且至少有一次剖宫产史的育龄期妇女共183例,均在6周、3个月、6个月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子宫瘢痕愈合情况并记录相关超声表现及参数(包括子宫位置、瘢痕憩室大小、回声、形态、周边血流、子宫切口处残余肌层厚度、切口距宫颈内口距离、宫颈长度等)。按瘢痕愈合情况分为瘢痕憩室组(41例)及瘢痕愈合良好组(142例)。采用统一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质指数、孕次、产次、剖宫产次数、新生儿体重、羊水深度、孕妇妊娠期增重、血压、产后血细胞、术者年资、手术时长、产妇术后24h出血量;是否为阴道试产、择期剖宫产、急诊剖宫产;是否有胎儿窘迫、胎膜早破、妊高症、贫血、产褥期感染等)。严格校对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x±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两组计数资料间的比较用χ2检验;分类变量与多因素间的回归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子宫瘢痕憩室超声表现及参数:(1)产后6周、3个月、6个月比较,子宫瘢痕憩室长度、宽度、深度逐渐缩短(P<0.05);子宫瘢痕憩室处残余肌层厚度和瘢痕憩室距宫颈内口距离各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1例剖宫产术后6周子宫瘢痕憩室中,33例呈无回声或低无回声(80.5%),8例呈中低回声或低回声(19.5%);术后3个月及6个月瘢痕憩室均呈无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瘢痕憩室周边通常无法探及明显血流信号。(3)子宫瘢痕憩室形态不一,以三角形最为多见,约占65.9%,楔形约占21.9%,半圆形约占9.8%,不规则形状约占2.4%。2单因素分析:在多个单因素(28个)分析中,两组间产次(Z=-2.663,P=0.008)、剖宫产次数(Z=-2.424,P=0.015)、切口距宫颈内口距离(Z=-2.458,P=0.014)、急诊剖宫产(2c=7.591,P=0.006)、胎儿窘迫(2c=6.553,P=0.010)、术者年资(2c=10.945,P=0.001)、产后有无感染(2c=38.742,P=0.000)、子宫位置(2c=31.239,P=0.000)(8个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剖宫产次数增加[OR=92.916,95%CI(13.705-629.964),P=0.000]、术者低年资[OR=32.823,95%CI(8.196-131.442),P=0.000]、产褥期感染[OR=11.639,95%CI(3.232-41.905),P=0.000]、子宫后位[OR=8.788,95%CI(2.635-29.310),P=0.000]、切口位置临近宫颈内口[OR=8.304,95%CI(1.863-37.013),P=0.006]是导致瘢痕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1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超声特点: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处残余肌层变薄,肌层部分连续或完全不连续,但浆膜层仍完整;肌层缺损呈无回声或低无回声,与宫腔相通,周围通常无明显血流信号;子宫瘢痕憩室形态多样,以三角形多见。2剖宫产术后早期,瘢痕憩室大小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3剖宫产次数增加、术者低年资、产褥期感染、子宫后位、切口位置临近宫颈内口是导致瘢痕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