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及靶基因的探索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1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中骨保护素在缺损区域的表达情况及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探求二磷酸盐类药物影响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靶基因。   方法:取9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加入空白组(N组),余下40只随机加入干预组(D组)、模型组(M组)。D组、M组予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N组予行假手术,首次造模成功后饲养三个月,然后三组均建立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干预组每周给予依替膦酸二钠(4.0mg/kg)肌注一次;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周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肌注一次。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第2、4、6、8周建立4个观察时间点,分别观察:①骨缺损断端影像学(DR)表现②骨缺损区组织学改变③骨缺损区域骨痂中OPG的基因表达。   结果: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DR表现改变示:术后第2周,三组大鼠影像学未见明显差异。第4周摄片见N、D两组均有骨痂生长,M组骨痂较少。第6周摄片见N、D两组骨痂生长良好,N组优于D组,8周时差异更加明显,N组髓腔再通,D组髓腔塑性不佳,M组愈合不良仅相当于N组4周水平。ALP组化染色方面,N组表达的ALP分布范围广,颜色深,表达强阳性;D组表达量次于N组,但成骨活动一样活跃;M组表达量低。RT-PCR结果示:各组OPG基因的表达量从术后第二周开始至术后第八周呈平缓增加趋势,组间对比:N组表达量最多,D组次之,M组最少。   结论:依替膦酸二钠作为二磷酸盐类药物的代表对骨质疏松症大鼠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有促进作用,OPG基因可能是作用位点。本研究表明膦酸依替二钠对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治疗效果显著,可做为临床常规治疗。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促进优质教育,努力减轻在校学生的负担.这对所有的教育家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设计数学作业,对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研究目的:   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PTD-Foxp3融合蛋白可以高效进入细胞,使CD4+T细胞转变为Treg样细胞,而且此Treg样细胞可以通过细胞-细胞的接触以及细胞-细胞因子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这是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并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
目的:1.通过转染SiRNA干扰人YB-1基因的质粒(SiYB-1)和携带人YB-1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pAdlEasy/YB-1(AdYB-1),探讨YB-1与小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的乳腺癌MCF-7细胞及胃
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施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就愈来愈重要,教学改革的实施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就显得
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教学方式,但提问也讲究一定的策略.教师首先要明确提问的目标,才能使提问更有针对性;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将进行具体
兴趣时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应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