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中骨保护素在缺损区域的表达情况及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探求二磷酸盐类药物影响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靶基因。
方法:取9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加入空白组(N组),余下40只随机加入干预组(D组)、模型组(M组)。D组、M组予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N组予行假手术,首次造模成功后饲养三个月,然后三组均建立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干预组每周给予依替膦酸二钠(4.0mg/kg)肌注一次;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周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肌注一次。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第2、4、6、8周建立4个观察时间点,分别观察:①骨缺损断端影像学(DR)表现②骨缺损区组织学改变③骨缺损区域骨痂中OPG的基因表达。
结果: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DR表现改变示:术后第2周,三组大鼠影像学未见明显差异。第4周摄片见N、D两组均有骨痂生长,M组骨痂较少。第6周摄片见N、D两组骨痂生长良好,N组优于D组,8周时差异更加明显,N组髓腔再通,D组髓腔塑性不佳,M组愈合不良仅相当于N组4周水平。ALP组化染色方面,N组表达的ALP分布范围广,颜色深,表达强阳性;D组表达量次于N组,但成骨活动一样活跃;M组表达量低。RT-PCR结果示:各组OPG基因的表达量从术后第二周开始至术后第八周呈平缓增加趋势,组间对比:N组表达量最多,D组次之,M组最少。
结论:依替膦酸二钠作为二磷酸盐类药物的代表对骨质疏松症大鼠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有促进作用,OPG基因可能是作用位点。本研究表明膦酸依替二钠对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治疗效果显著,可做为临床常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