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模型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s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ndroid系统作为2008年才发布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因为其免费和开源的特性,迅速流行开来,市场占有率已成为第一,不论是价值千元的低端机还是四五千的高端机,都随处可见。其易用性也给广大消费都带了来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Android手机的流行也极大刺激了移动恶意软件的发展与传播,涉及了恶意扣费、隐私窃取、恶意破坏、后台木马等。尽管Android自带的安全机制相比以前的移动操作系统已经牢靠的多,但是仍旧有可被恶意利用之处。而大部分用户由于以前使用非智能手机的思维惯性,对移动平台的安全性和恶意软件的危害意识不够,给恶意软件带来可乘之机。本文以此为契机,主要研究了Android移动设备中恶意软件的检测问题。首先综述了Android系统的基本状况以及最近几年移动安全领域的研究状况;具体研究了Android系统的系统架构、一些特有的机制,单独分析了其安全机制和面临的安全威胁;有针对性地研究了Android系统上恶意软件分类和运行机理。论文针对Android系统和其恶意软件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软件检测模型,并对其组成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模型包括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静态检测可以在软件下载后安装前,对安装程序进行检测,是通过指纹匹配和权限分析来实现。它的特点是检测准确度高、检测快,尤其是指纹匹配。缺点是不能检测新的恶意软件,需要不断完善特征库。动态检测是通过分析程序执行的时序关系,建立高层次的时序执行特征签名,再用机器学习检测器以部分特征签名作为属性来进行分类检测。它不仅可以检测已知的恶意软件,还可以检测它们的变种,对于新的恶意软件又可以借用它的SVM机器学习检测器对其进行一定的检测。两种检测方式互相补充,给用户双重的保护,最大程度使用户免于恶意软件的危害。最后,由于没有公开的权威的恶意样本库,笔者以平时收集的常见类型的恶意软件作为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并具有检测未知恶意软件的能力。
其他文献
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经验表明,BP神经网络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网络结构的设计。BP神经网络在迭代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隐含层节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峻,以及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智能服务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基本功能之一,物体识别一直是机器人视觉
我国是柑橘生产大国,传统的柑橘生产是根据“经验”和习惯进行人工管理,劳动力需求量大、工人经验度要求高,难以实现规模化、实时化生产管理。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产能与美国
网络中日益涌现的多种应用均对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有严格的要求,研究者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已经探索出许多QoS架构,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QoS架构均未得到真正的推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内容之一,机器学习利用训练数据发现隐含模式或者机制,机器学习应用在分类问题上可以利用发现的模式或者机制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随着人工智能领域
推荐系统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可或缺的重要应用之一。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过载是一种常态。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信息提供者还是信息使用者都面临着诸多难题:作为信息提供者,要将
学位
视频监控系统是如今广泛应用于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监控系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意义上的视频监控系统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物联网获得广泛应用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物联网中间件中的信息处理部分,而复杂事件处理是物联网中
云计算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继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IT产业革命,凭借其灵活方便的资源交付模型,改变了公众对计算能力的获取方式,同时其强大的融合和调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