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如何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等学校贫生资助体系”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而逐渐建立起来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助学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大批学生进入还款期后,众多的法律争端不断出现。本文拟从分析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法律体制、国家助学贷款中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及争议案例,提出解决争议的方法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助学贷款法律制度的可行行及立法研究方向,从而实现在确保学生顺利获得资助完成学业的同时,尽可能的消除助学贷款多方民事主体在助学贷款行为中的问题。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明了助学贷款的概念并将其与学生借款进行区别;介绍了现行助学贷款的种类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现行助学贷款法律调整模式进行分析;介绍并简单评价了我国助学贷款相关法规。 第二部分:以贷款银行、借款学生、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借款学生所在高校为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主体,分析并明确了各个主体在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部分:简要分析现有助学贷款法律制度运行状况,提出目前被重点关注的银行诉借款人、借款学生诉所在高校、借款学生诉银行三类典型具体法律争议。以典型案例与相关的法律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借款学生违约拖欠贷款问题,提出了设立工资转让条款和抵销权、设立政府担保机制或者长期贷款担保基金、改善偿还制度和建立违约逾期还贷个人信息披露制度来对银行的债权进行保护;分析了借款学生的权利保护问题,提出借款人应当具有对借款合同的商定和知情权及高校扣留毕业证的不合法性。 第四部分:结合对现行法律制度的分析,分析了目前建立助学贷款相关法律制度所具备的法制依据、理论依据和社会环境,提出了建立助学贷款相关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及立法研究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