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外宣工作的重要部分,发挥着向世界传递中国特色文化的作用。其中的“中国特色词”,若不能对其正确翻译,则会对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因此其翻译最为困难。目前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从从归化、异化策略的角度,以2008-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为研究对象,分四字成语、数字略语、俗语、隐喻表达四类,以藤涛文子提议的翻译方法和小仓庆郎提出的“异化和归化法则”,对日译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理由,及其背后的规律进行考察。得出以下结论:(1)四字成语的翻译方法中,使用了相当多的“重构”,有以“归化”策略翻译的倾向。(2)数字略语的翻译方法未呈现明显倾向,只能说“移译”是使用最多的,呈现以“异化”策略翻译的倾向。(3)俗语的翻译方法使用了许多的“重构”,可见以“归化”策略翻译的倾向。(4)隐喻表达的翻译方法中,使用了相当多的“重构”,呈现以“归化”策略翻译的倾向。另外,还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理由进行解释,探索其背后的规律。(1)对于四字成语,日语中相对应的、同样是四字格的成语当然是以“异化”策略进行翻译的。除此之外,字面意义翻译若对意思传达不造成影响,则也可使用“异化”策略。相反,以“异化”策略意思的传达困难时,则采取“归化”策略。(2)对于数字略语,数字略语中政治用词较多,笔者认为政治性越强的概念,以“异化”策略进行翻译的倾向越强。为使日本读者便于理解,以注释的形式采用“归化”策略进行解释。(3)对于俗语,为了体现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有以“异化”策略翻译的倾向。相反为便于读者理解,则更多使用“归化”策略。(4)对于隐喻表达,两种语言中隐喻印象不同的情况,以“同化”策略翻译为主。与此相对,隐喻印象相同的情况,重心在于原文的形式及表现的传统文化时,则采用“异化”策略。相反,符合目标语言的特质,以“同化”策略进行翻译。此外,存在保留喻体的同时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