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其畸形明显,通常会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以及心肺功能、消化功能等脏器功能异常,其手术矫形是脊柱畸形领域中治疗的难点。我们提出针对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阶梯治疗”手术方案,在提高矫形程度的同时降低手术风险,本文探讨“阶梯治疗”手术方案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并评估其手术效果。方法:对24例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应用阶梯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评估。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8岁(12~26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1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3例。术前主侧凸cobb角128.8°±19.4°(93°-165°),后凸cobb角108.8°±36.5°(36°-170°)。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肺功能障碍,测FVC%为62.0±13.4%(29.0-85.4%),FEV1%为63.9±12.2%(32.3-83.1%)。应用“阶梯治疗”手术方案,同时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第一阶段应用“双切口撑开术”,于主弯上下方分别行小切口,应用后路双棒内撑开方法进行矫形。平均相隔4.7月(0.7~12个月)后,待患者的神经、肌肉适应矫形,各个脏器及全身营养状况好转后,第二阶段应用后路脊柱截骨术行再次矫形。采用t检验统计方法,评估两次术后侧凸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与第二阶段术前肺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外观畸形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第一阶段术后,测量术后主侧凸cobb角为76.9°±18.2°(43°-110°),矫形率40.6%,后凸cobb角为62.3°±20.9°(19°-110°),矫形率41.3%。其肺功能也有所改善,第二阶段手术前复查肺功能显示FVC为72.1±10.8%(57.3-103.8%),FEV1为79.6±12.6%(58.3-121.0%)。第二阶段术后测量主侧凸cobb角为44.5°±10.1°(21°-60°),后凸cobb角为30.9°±9.7°(10°-46°)。综合统计两次手术矫形后,主侧凸矫正率为65.6%,后凸矫正率为70.1%,矫正效果明显。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9.2月(3-24月),最终侧凸矫形率为63.5%,后凸矫形率为67.0%,无明显侧凸及后凸丢失。应用“阶梯治疗”手术方案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在第二阶段术后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行胃肠减压及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出现左下肢根性疼痛及麻木,均行神经营养治疗于2周后恢复。1例出现第一阶段术后4月断钉,发现后即行第二阶段手术治疗,无严重神经及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阶梯治疗”手术方案,可安全、有效地进行侧弯及后凸矫形,改善肺功能,同时可避免严重神经及脏器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