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的自由言说——论知青题材小说创作在九十年代的嬗变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zh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运动造就了一部知青文学史。“知青”这一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没有随历史的结束而消亡,有关他们的一切仍鲜活地存在于各个时期的文本中。从80年代早期对前知青时代上山下乡劳动及生活场景的描写,到近年来对后知青时代知青返城后精神、生活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前知青时代的回顾与反思,不同的文本勾勒出不同版本的“知青史”。 该文选取90年代中发表的知青题材小说为分析文本,着重梳理90年代知青题材小说的发展脉络,对比分析与80年代小说创作的不同之处,重点论述两个方面的问题:90年代的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相对于80年代发生了怎样的嬗变;为什么会发生嬗变。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界定“知青题材小说”这一基本概念,阐释时限选取的理由,并对80年代知青文学研究进行简要概括。 第一章从主题方面论述90年代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嬗变。90年代逐渐觉醒的个人意识质疑长久以来由意识形态缔造出的集体话语,开启个人记忆的闸门,走出集体记忆的阴影,自由言说往昔的青春岁月,颠覆集体话语中的知青历史。主要表现为:宣告英雄的“死亡”,“凡人”的诞生;高唱“青春无悔”过后的“劫后辉煌”;乡情经历着从爱到恨的变迁,爱情成为反抗权力话语的利器。 第二章从艺术方面论述90年代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嬗变。90年代知青话语霸权的逐步解体,被个人体验的自由言说的取代,主题的嬗变势必带来艺术风格的变化。艺术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悲壮到反讽的艺术风格;从全知到限知的叙事情境,尤其体现为知青视角与儿童视角的运用;从“人化”到本色自然景物的描写。 第三章以韩少功和叶辛的知青题材小说创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两者长期以来关注于知青、农民的生存与命运,但前者是在不断反思中,通过知青视角的变化,来挖掘乡土文化,寻求民族文化之“根”,是乡土世界中的寻根者。后者早期注重文学的政治功用性,而在90年代则为迎合市场的需要,进行通俗化的写作,是一位目光专注的通俗作家。 结语部分提出对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些个人思考。
其他文献
很多人不吃早餐,也有人匆匆喝一杯牛奶了事,还有人怕营养不够,大清早就开始煎炒烹炸,那么究竟早餐应该怎样吃呢?    【引子】宋美龄女士的健康长寿是众所周知的。首发台湾的大陆游客,在圆山饭店吃了一顿经典的“蒋夫人早餐”之后,赞不绝口。一位广州游客说:“宋美龄真的不简单,早在几十年前就懂得现在高纤维少油腻的养生方法,难怪活得长寿、健康。”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早餐?真的那么神奇而令人长寿吗?    “宋
语言接触的结果和表现之一是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表现为不同语言变体的混合。 本文则是用语码转换为参照系统,试论述在现代汉语中新近出现的一种语言变体混合的语言现象
本文剖析了叶舒宪在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上的探索,总结他在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他研究中的不足。 从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历程来看,他在文学人类学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学和文化特色,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古代典籍之一。以记录两汉社会生活为主的“前三史”是中
“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词。一方面,在整个汉语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动词“在”还是介词“在”,“在”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另一方面,“在”虚化的过程至今没有完成,直到今天“在”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