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荒原》中的生-死-重生原型之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381598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艾略特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代表作《荒原》已成为一部经典名著。这部作品总是被人们认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所以研究艾略特的中西方专著或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诗歌本身所处的时代而去探讨当时的一种社会现状,忽略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人类的普遍情感。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去探讨《荒原》体现出来的这种人类普遍情感,从生到死然后从死亡中重生,同时也表达了《荒原》的精神文化所在。 这部作品以弗雷泽的《金枝》和韦斯顿的《从仪式到传奇》为文学理论基础,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神话原型和古代宗教仪式的种种渊源。通过这些原型研究来解释生.死.重生是人类潜意识的长期积累。生与死都是生命的过程,生与死对照,死亡既是生命的结束,也可以是生命的开始,因为死亡是重生的葬礼。从圣经故事到希腊神话,从宗教传奇到历史典故,我们都可以读到生与死的痛苦,以及对重生的渴望,并且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大量采用水和火意象作为载体表达生死原型,进而充分地理解生.死.重生原型的本质。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荒原》这部作品正是生-死-重生文化的典型代表,诗人正是把自己关于生、死、重生的观点融入到作品中来表达,这部作品也恰恰符合了他的“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正是我的开始”的基本思想。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众文化在中国开始兴起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大众文化研究也被从国外引进过来。大众文化研究肇始于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正值文化研究发展的初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在很多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本文用Butterworth法、切比雪夫1法法、切比雪夫2法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对几种给定性能的IIR数字滤波器进行了仿真
研究了变温低压(真空)渗碳技术的可行性和相关工艺.在自制的装置上进行了工艺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证明变温低压渗碳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显示出快速和节能的
近三十年来,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心理学研究者以及语言教育者的大量关注。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Oxford,1989;Rossi-le,1989,1
自1965年查德发表“模糊集”一文,首次提出“模糊”概念以来,模糊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它被用来合理解释许多难以解决的语言问题,进而拓展了语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模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