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艾略特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代表作《荒原》已成为一部经典名著。这部作品总是被人们认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所以研究艾略特的中西方专著或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诗歌本身所处的时代而去探讨当时的一种社会现状,忽略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人类的普遍情感。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去探讨《荒原》体现出来的这种人类普遍情感,从生到死然后从死亡中重生,同时也表达了《荒原》的精神文化所在。
这部作品以弗雷泽的《金枝》和韦斯顿的《从仪式到传奇》为文学理论基础,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神话原型和古代宗教仪式的种种渊源。通过这些原型研究来解释生.死.重生是人类潜意识的长期积累。生与死都是生命的过程,生与死对照,死亡既是生命的结束,也可以是生命的开始,因为死亡是重生的葬礼。从圣经故事到希腊神话,从宗教传奇到历史典故,我们都可以读到生与死的痛苦,以及对重生的渴望,并且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大量采用水和火意象作为载体表达生死原型,进而充分地理解生.死.重生原型的本质。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荒原》这部作品正是生-死-重生文化的典型代表,诗人正是把自己关于生、死、重生的观点融入到作品中来表达,这部作品也恰恰符合了他的“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正是我的开始”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