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调一直是汉语习得中的难点。近几十年来,关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对于声调学习困难的原因,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有些研究提出学习者声调学习受母语背景影响,有些研究则认为汉语中的阳平和上声容易混淆,从而增加了二语者的习得难度。但目前鲜少有研究对比不同母语背景二语学习者阳平和上声的范畴感知过程。本文通过考察加纳和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阳平和上声的范畴感知过程,来探究不同的母语背景对阳平和上声的范畴化感知的影响。其中,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母语为亚洲非声调语言(哈萨克语),加纳留学生母语为非洲声调语言(特威语)。本研究使用语音合成的方法,改变汉语自然音节dǎ的起点音高,拐点位置和终点音高,再合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声调连续统。在实验一中,声调连续统的起点音高从5st上升10st,拐点位置从50ms移动到350ms。在实验二中,声调连续统的终点音高从10st上升到16st,拐点位置从50ms移动到350ms。20名母语者,15名加纳留学生以及19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都参加并完成了上述两个声调连续统的感知实验和识别实验。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1)在感知汉语阳平和上声时,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加纳留学生以及汉语母语者是否呈现出范畴化的感知模式?2)三组被试在感知汉语阳平和上声时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三组被试在感知汉语阳平和上声时最关键的声学线索是什么?三组有何异同?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在大多数情况下,母语者对阳平和上声的感知呈现出范畴化的感知模式。对于加纳留学生来说,当起点音高从5st上升到6st(实验一)时或当终点音高从14st上升到16st(实验二)时,加纳留学生对阳平和上声的感知呈现出准范畴化的感知模式。当起点音高从7st上升到8st(实验一)时,当终点音高从14st上升到15st(实验二)时,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对阳平和上声的感知呈现一定的范畴化模式。2)当感知汉语阳平和上声时,三组被试的范畴化程度有显著的差别。母语者的范畴化程度要显著大于二语学习者。主要体现在:母语者的辨认曲线的斜率要大于二语学习者,辨认曲线的范畴宽度要窄于二语者。虽然两组学习者的范畴化程度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加纳留学生的辨认曲线的斜率要大于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加纳留学生的辨认曲线的辨认曲线的范畴宽度要窄于哈萨克斯坦留学生。3)三组被试在感知汉语阳平和上声时对声学线索的使用有所不同。在两个实验中,三组被试都将拐点位置当作最重要的声学线索来感知阳平和上声。在实验二中,有部分母语者将终点音高作为补偿性线索来辨别阳平和上声。有极少数加纳留学生会使用起点音高(实验一)和终点音高(实验二)作为补偿性线索来感知阳平和上声。有超过一半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会使用起点音高(实验一)和终点音高(实验二)作为补偿性线索。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母语背景对两组二语学习者的阳平和上声的感知有一定的影响。尽管二语学习者的范畴化程度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加纳留学生在感知汉语阳平和上声时相较于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仍呈现出更多的范畴化特点,同时两组被试在感知过程中会使用不同的声学线索。本研究结果对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不同母语背景的二语学习者而言,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今后应该对不同语言背景二语学习者的声调习得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全面地了解汉语声调的习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