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胡椒鲷与黑鲷的超声波标志跟踪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4468738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属暖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有分布,其中以南海产量最多。花尾胡椒鲷主要栖息于沿岸岩礁区,分布于50m以内水域,属肉食性鱼类,常以甲壳类、鱼类等为食。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属近岸暖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中以渤海、黄海产量较为丰富。黑鲷喜栖息于岩礁和沙泥底质的清水环境,属于广盐、广温性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特别能受低温,一般生存温度为4.3-34℃,在3.5℃的条件下才能致死,最适温度为17-25℃。黑鲷属肉食性鱼类,常以贝类及小鱼虾为食。近年来,由于沿岸水域生态环境破坏和海洋渔业资源捕捞量的增加,渔业资源大幅度减少。为了恢复生态环境与鱼类资源量,对其增殖放流活动正在逐年进行并日渐重要。本文选用超声波标志跟踪方法,对花尾胡椒鲷与黑鲷两种鱼进行了有线与无线跟踪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垂直方向上,花尾胡椒鲷在放养前期主要分布于中间水层,深度变化幅度较大,约有2m,后期集中在中上层游动且深度变化较小;水平方向具有以实验池中部为基准向四周分散游动的规律;从三维空间分布来看,花尾胡椒鲷更适应于活动在实验池中部小范围水域;其夜间游泳速度较白天游速大且波动明显。2、黑鲷放流后或直接入底,或在海面游动一段时间。在后续观察中,黑鲷整体在放流海域呈上下波动式游动,游动范围均匀分布于3-9m水层,夜间上浮于海面摄食,有时也在海底觅食;水平分布基本围绕养殖区游动,并未游出观测范围,这主要受养殖区饵料供应的影响。两组实验都表明当鱼体达到一定大小后,超声波标志对鱼体影响较小,适宜应用在这种规格大小的鱼体跟踪放流活动中。同时,无线接收装置的使用扩大了接收范围,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与获取,能够准确、细致的分析跟踪鱼体的活动范围,为其生活习性及洄游规律的获取提供有力依据,为鱼体新放流方式提供技术支撑,为鱼类高效增殖放流提供基础资料。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的日渐成熟,半滑舌鳎养殖业快速发展。然而,由细菌和寄生虫所引起的如腹水、烂鳍、烂尾等疾病的发生给半滑舌鳎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严
学位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底栖生物。虽有许多文献研究均指出其体色有红色和绿色两种表型,但其体色差异原因及其机制以及二者间的生物学差异
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在全球112个国家,总面积达到181000Km~2,覆盖了世界热带和亚热带60%~75%的海岸线。中国现存的红树林约占世界红树林面积的0.1%。红树林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中已分离鉴定出的真菌超过100种,成为海洋真菌的第二大类群。本论文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分离得到一株同时产单细胞蛋白和嗜杀因子的酵母菌株HN1-2,通过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该菌株属于异常毕赤酵母,这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是一种近海温水性大型底层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温和、活动范围小、营养等级低、市场价值高等优良性状。半滑舌鳎雌性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