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附着于交际者的非语言符号集合(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的语用研究。相对于言语幽默研究的深入性与成熟性,从语用学角度去探讨附着于交际者的非语言符号集合(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它的研究也不够充分。本文是对这一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尝试。本文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钱冠连教授在他的《汉语文化语用学人文网络言语学》中,基于中国语言文化,兼顾西方成熟语用学理论提出的崭新的语用学理论体系,其中强调了非语言因素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钱教授将语用学还原为“人文网络言语学”,将语用学重新定义为“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于人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下对多于话面(字面)的含义做出解释的。”简要概括为语用学三带一理论。在该理论中,“附着于人的符号束主要包括伴随物,面相身势,及声气息。这几个因素都参与到言语活动中,为达到特定交际目的而起到相当的作用,有时,它们的效果和影响要超出语言。”在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分析中,语境概念是关键。结合钱冠连教授对语境的阐述和相关语境研究,在描述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过程中本文应用了四类语境:由语言与附着符号束构成的语境,隐性语境,显性语境和认知语境。这个分类和分析方式既是对已有语境概念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也是为研究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所作出的理论创新。最后本文用图示阐述了幽默理解者如何在动态语境中通过认知语境的不断发展对附着于幽默发出者的符号束形成与预期不一致的推理假设,从而感受幽默的。全文分三部分:导言、正文和结论。导言部分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幽默的研究现状:现在国内外语言学家对幽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不同角度来分析言语幽默。语用范畴下主要从合作原则,关联理论,礼貌原则,面子原则,系统功能语法等角度来分析幽默形成机制。第二点概括性综述了本文的研究角度和创新点。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幽默的起源,定义,经典的幽默生成理论,并重点介绍了本文分析非语言幽默所依据的乖讹论。第二章介绍了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钱冠连的语用学概念,理论体系,即语用学三带一理论。突出了该理论对西方语用学理论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对中国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第三章深入探讨了本文的另一个关键词:附着符号束。首先细致探讨了与附着符号束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非语言交际和符号。然后重点对附着符号束的概念,分类,特性和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做了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为第四章探索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扫清概念和理论障碍。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由于非语言的附着符号束在交际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和理解只能通过语境来完成,所以首先廓清了语境的概念。这里本文将语境分为四类:语言与附着符号束构成的语境,隐形语境,显性语境和认知语境。这个分类和研究方式是为研究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所作出的理论创新。接下来的部分是本文的最核心部分。是笔者对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的理论创新部分。在本章的剩余部分,结合英语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和汉文化中喜剧小品之王赵本山的几部小品来清晰例证上述的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结论部分总结该论文的主要观点。本文基于中国的语用学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用学理论,探索了一个冷门领域——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文章中借鉴了钱冠连教授的本土化的语用术语和理论框架,在分析附着符号束的幽默生成机制中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是具有语用研究价值和民族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