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泰和乌骨鸡为动物模型,通过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酪氨酸(Tyr),采用不同形态学方法,鉴定参与酪氨酸代谢和黑色素生成的主要细胞类型。同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D)的方法,检测泰和乌骨鸡体内血清儿茶酚胺的水平,探寻儿茶酚胺与黑色素合成的相关性,最终揭示泰和乌骨鸡高效利用酪氨酸大量合成黑色素的细胞学机理。试验结果显示:亲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道的肠绒毛上皮、黏膜固有层和肠腺上皮内,且分布密度趋势为:直肠﹥回肠﹥盲肠﹥空肠﹥十二指肠;在泰和乌骨鸡胃肠道中没有检测到多巴胺能阳性细胞的分布,在中脑多巴胺能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体比较大,细胞有突起,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呈阴性反应;胸腺肥大细胞主要位于髓质胸腺小体的周围和血管附近,皮质几乎没有分布;电镜下,泰和乌骨鸡黑色素细胞的典型特征是其胞质内含有电子密度较高的圆形黑素小体,黑素小体的成熟过程分为Ⅰ、Ⅱ、Ⅲ、Ⅳ四个时期,且大多数黑素小体处于成熟的第Ⅳ时期,黑色素细胞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黑色素颗粒。释放的黑色素进入胶原纤维之间、血管附近、毛乳头等部位,但在毛根处没有分布,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角质层中没有黑色素颗粒的分布。统计结果显示:日粮酪氨酸水平会影响泰和乌骨鸡肠道亲银细胞、中脑多巴胺能细胞、胸腺肥大细胞和皮肤黑色素细胞内成熟黑素小体的数量,且在添加量为0.8%时差异最显著(P﹤0.05),但日粮酪氨酸的添加对泰和乌骨鸡血清儿茶酚胺的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酪氨酸在泰和乌骨鸡体内通过影响肠道内分泌细胞、中脑多巴胺能细胞和胸腺肥大细胞的数量来调控黑色素的生成,且经过儿茶酚胺途径能最大限度的用于黑色素合成,从而提高酪氨酸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