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大批工人涌入其中,形成了私营企业工人群体,这一群体主要包括国企下岗工人、农民工和直接进入私企的职工三类人群。他们在市场化改革中,尽管整体处于弱势地位,但是群体内部出现利益分化现象,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利益表达方式。通过对私营企业工人群体内部出现的待遇差异和满意度不同的对比分析,探索性地提出工人群体中存在的利益表达方式的差异,以期建构一个更为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
工人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并以“弱者的武器”进行反抗,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他们采取不同的利益表达方式:撤退式、散发式和传递式,以此进行着抵抗。影响表达方式的因素有工人群体集体意识的缺失、权力制约的失衡以及相关制度的缺位。工人群体被迫地采取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基于“守卫底线”的差异,群体意识等主客观条件。本文以辽宁省为例,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工人群体的利益表达方式存在的差异。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包括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相关的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几个相关的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私营企业工人群体内部待遇差异与满意度简介,介绍了工人群体在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劳动合同、社会保障以及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第三部分是私营企业工人群体利益表达方式,存在撤退式表达、散发式表达和传递式表达,他们守卫着各自的底线,以或主动或被动的表达方式,通过彼此之间的传递表达着自身的利益诉求;第四部分是私营企业工人群体内部利益表达方式影响因素,主要有群体意识的缺失、权力制约的失衡、制度性缺位和保障的整体缺失;最后一部分是私营企业工人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建构以及对问题的思考。
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研究结论是:第一,私营企业工人群体的集体意识缺失,使工人群体分化,造成难以集中进行利益表达。第二,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使工人群体通过各自方式表达利益。第三,劳资双方强弱悬殊,需要寻求平衡,维护工人群体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