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对长期自然利率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 ——以潜在增长率为中介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1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利率是政策利率的“锚”,本质上是由经济潜在增长率决定的。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发达国家在经历人口转变的历史过程中,经济潜在增长率和自然利率都普遍出现长期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历史现象。人口转变对长期自然利率的影响已在学界得到了认可,然而,却少有文献基于潜在增长率中介挖掘人口转变对长期自然利率影响的理论机制。本文以此为研究主题,意在深入探讨人口转变影响长期自然利率的理论机制并进行相关实证检验。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转变加速深化的历史阶段,货币政策与社会政策如何科学应对人口转变带来的诸多挑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货币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自然利率有长短期之分,短期自然利率的变动多由一些短期性的因素引起,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冲击;长期自然利率的变化则是由人口、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等在长期中发挥持续影响的因素所决定。与短期自然利率相比,长期自然利率着重于揭示经济与利率之间的内在关系,货币当局若将政策利率锚定长期自然利率可维持投资和经济稳步增长。同时,从影响长期自然利率的因素看,人口变化对长期自然利率的影响较为持久、具有较强的惯性,因此研究人口转变与长期自然利率之间的关系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预测性。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人口作为劳动力供给的上限,是潜在增长率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人力资本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综合来看,人口转变可通过劳动力供给、资本积累、生产率渠道影响潜在增长率。另一方面,潜在增长率与长期自然利率密切相关。长期自然利率可看作是实物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运用Solow模型的稳态分析,黄金率下的资本边际生产率与稳态下的经济增长率相等。基于此,本文认为潜在增长率是人口转变影响长期自然利率的中介,人口转变主要通过潜在增长率中介影响长期自然利率。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本文使用具有代表性,且样本时间跨度较长的29个世界主要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因果推断中广泛运用的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和有调节中介效应等模型,重点研究人口转变对长期自然利率影响的直接效应及以潜在增长率为中介的中介效应,探讨技术进步、对外投资及移民的调节效应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并对人口转变影响长期自然利率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人口转变对自然利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人口转变初期的人口特征及人口数量红利和人口质量红利对自然利率有正向影响,而随着人口转变过程的完成,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及深化将对自然利率产生持续的负向影响。为对冲这一负面影响,仅仅依赖人口质量红利是不够的,还需要保持人口数量红利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口数量红利和人口质量红利双重对冲自然利率下降趋势的组合效应。二、挖掘人口转变影响自然利率的内在机制发现,经济潜在增长率是人口转变影响自然利率的重要的中介,人口转变通过潜在增长率影响自然利率。三、人口转变直接影响自然利率、或通过潜在增长率影响自然利率的过程,均会受到技术进步、对外投资和移民的调节。四、经济是一个动态系统,人口转变对自然利率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已完成人口转变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对自然利率负面影响较为严重;潜在增长率及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能更好的激发人口特征对自然利率的正向影响;从空间角度看,人力资本的聚集能够提升周边经济体的自然利率,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将对本国及周边地区的自然利率形成压制。本文的主要政策含义是:一、我国人口数量呈现的下降趋势是影响我国未来长期自然利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央行货币政策制定应该充分考量我国人口转变的动态信息及其对自然利率的影响,建立长期基准利率以长期自然利率为“锚”的规则,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维持经济潜在增长率与长期自然利率水平的货币政策。二、为抵抗人口数量变化趋势逆转后出现的人口数量负增长惯性,避免中国自然利率滑入超低利率区间,应该迅速改变过去四十年我国以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质量为重心的人口发展政策,转向实施“人口质量和数量并重,人口结构更趋合理”的人口均衡发展政策,在继续实施提升人口质量政策的同时,应尽快制定和实施更多、更有力度的促进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比提升的生育、养育、教育政策、退休政策及外部人才引进政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较为全面的将人口转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人口特征纳入考虑,探讨人口生育率、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和人口老龄化对自然利率的影响。二、以潜在增长率为中介,构建人口转变通过潜在增长率影响长期自然利率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运用中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三、深入探讨技术进步、对外投资和移民在人口转变影响自然利率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并从异质性视角分析人口转变对自然利率影响。
其他文献
过去二十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爆发式增长。截止2021年底,新能源总装机容量高达6.35亿千瓦,新疆、内蒙等局部地区短时间断面内新能源发电量最大占比接近50%。由于新能源电源故障等值内电势不恒定,短路电流波形畸变严重,导致基于同步机故障电流特征设计的保护动作性能下降。保护不正确动作引发新能源电源的大规模脱网,甚至威胁系统安全运行。因此,如何正确认知新能源故障电流变化特征,进而研究可靠的保护新原理是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要求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是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特征。聚光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由于引入蓄热系统,能够在不增加系统不确定性的前提下使太阳能成为可调度资源,有望成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性技术之一。本文选取光热发电技术为研究对象,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为研究背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研究落脚点,分别从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场站的角度和电力系统应用层面,深入
我国西南地区大范围分布的二叠系石灰岩地层,富含优质石灰石矿产资源,是实施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建材来源。二叠系石灰岩地层普遍存在的缓倾软弱夹层,其主要组分泥岩具有强度低、变形大、蠕变特性显著等特点,导致矿山高边坡易沿着缓倾软弱夹层发生滑动破坏。研究泥岩瞬时和长期力学行为对于含缓倾软弱夹层矿山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论文依
高炉逐步通过大型化与长寿化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升生铁品质,而所伴随的冶炼强度的加剧则对高炉用耐火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炉出铁口长期处于温度剧烈波动且受熔渣/铁水侵蚀严重的环境下,是高炉最为薄弱的区域。因此,用于该部位的炮泥耐火材料是影响高炉运行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炮泥普遍存在可塑性控制经验化和炮泥的抗渣性能差的问题,从而导致出铁时间短、出铁流速不稳定和扩孔现象频繁,出铁口区域炭砖易受到熔渣/铁水直接
地下水动态能相对灵敏地反映构造活动和地震信息,当井-含水层系统处于封闭性良好的承压体系中时,该系统即为一个天然体应变仪,井水位震前和同震响应机制是地震流体学科的热点问题之一。井水位震前-同震连续响应是对孕震-地震破裂这一连续变化过程的持续反映,可进一步探明地震活动与水位响应之间的关系。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定量分析从孕震到发震过程中地壳应力连续变化-含水层变形-孔隙压力变化-水动力条件连续改变-井水位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根据其氯原子位置和数量的不同将其分为209种同系物,该类分子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极高的环境持久性、毒性、生物富集性以及远距离迁移性。曾以绝缘油或阻燃剂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设备及产品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据估计,全球商业PCBs累计生产量达到1.3×106吨,同时PCBs作为其他含氯化合物或含氯化工品的副产物依
珠海地区软土分布广泛,其具有含水率高、压缩性强、灵敏度高、有机质含量高等特点。电动化学加固法是一种新型软基加固工法,它是将金属电极插入待处理的土层中后,输入直流电,同时在土中注入化学浆液,可快速提升土体强度的一种工法。相较于传统的软基处理方法,其具有加固快、使用范围广、安全性高等特点。本文在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电动化学软基加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分析了影响电动化学加固软土的主
当直流输电单极运行或者地磁暴发生时,变压器中性点有直流电流流过,直流偏磁会造成变压器负载电流的谐波分量增大、无功损耗增大、局部过热、振动噪声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威胁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近些年随着直流输电工程的不断发展,其电压等级不断提高,输电线路上导线的电阻值越来越小,换流变压器的直流偏磁问题也日益严重。与交流变压器不同,换流变压器两侧分别连接着交流和直流系统,其结构和运行工况更复杂,直流偏磁的影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燃煤烟气排放的SO2和CO2引发了酸雨、雾霾、温室效应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控制烟气SO2/CO2成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在传统工艺中,脱硫和脱碳设备均位于烟气末端,二者前后衔接、相互影响,例如脱碳工艺需要克服因SO2竞争吸收导致乙醇胺(MEA)吸收剂失活的难题。因此,研发低成本的烟气脱硫脱碳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与传统湿式钙法脱硫技术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F)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作为多种动力循环及废水处理等的工作介质。传统热学理论将SF处理成无相变、无相界面的单相流体,难以精确描述SF能量传递转换。20世纪60-70年代,基于超临界传热和亚临界沸腾传热均可能出现壁温飞升的现象,提出了超临界类沸腾的概念,但直到如今,国际上并未给出超临界类沸腾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本文在超临界多相流框架下,研究了非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