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的构建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uzu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探索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PICC-CRT)的危险因素,构建PICC-CRT风险评估表,以期为肿瘤患者PICC-CRT的预测和血栓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1.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肿瘤内科307例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顺序分为模型组和评价组,其中模型组207例,评价组100例。模型组置管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史、置管情况等信息,患者每周期返院化疗时收集临床治疗、导管相关并发症信息,直至患者血管彩超检查发生PICC-CRT或PICC拔除前进行血管彩超检查,并收集患者此次化疗期血液指标。  2.对上述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PICC-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各危险因素赋予相应分值,初步构建PICC-CRT风险评估表。  3.将本研究构建的评估表和Seeley住院期间上肢深静脉血栓预测评分系统(简称Seeley评分系统)应用于评价组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完善本研究评估表并评价其预测能力,比较两种评分表的曲线下面积,评价二者对肿瘤患者PICC-CRT的诊断价值。  结果:1.307例患者,共计81例患者PICC-CRT阳性(模型组54例,评价组27例),血栓发生率为26.38%,其中症状性血栓占24.69%,无症状性血栓占75.31%。  2.模型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史、使用直接破坏脱氧核糖核酸的化疗药、化疗次数、导管脱出、导管留置时间≤1个月、置管前D-二聚体升高、置管前总胆固醇升高、置管前载脂蛋白B升高、置管前载脂蛋白AI降低、末次化疗期白细胞计数升高、末次化疗期纤维蛋白原升高、末次化疗期D-二聚体升高与肿瘤患者PICC-C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  3.模型组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脱出、导管留置时间≤1个月、置管前D-二聚体升高、置管前总胆固醇升高、末次化疗期白细胞计数升高、末次化疗期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影响PICC-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4.对影响PICC-CRT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数赋值,初步构建风险评估表,评估表各条目及分数赋值如下:导管留置时间≤1个月(2分),末次化疗期白细胞计数升高(2分),导管脱出(1分),置管前D-二聚体升高(1分),置管前总胆固醇升高(1分),末次化疗期纤维蛋白原升高(1分)。  5.米用ROC曲线分析对评估表进行完善和评价:最佳临界点为1分,确定评估表评判标准,即当总分>1分,发生PICC-CRT的风险大,当总分≤1分,发生PICC-CRT的风险较小,完成评估表的构建;评估表敏感性为62.96%,特异性为89.04%,曲线下面积为0.834。本研究评估表曲线下面积与Seeley评分系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肿瘤患者PICC-CRT发生率较高,且大多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防治应引起广泛重视。  2.导管留置时间≦1个月、导管脱出、置管前D-二聚体升高、置管前总胆固醇升高、末次化疗期白细胞计数升高、末次化疗期纤维蛋白原升高是肿瘤患者PICC-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3.PICC-CRT风险评估表评分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对PICC-CRT的预测有一定准确性,可以用来评估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但其敏感性欠佳,还需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彝良灾区,许多地方地形与汶川相似,都是高山深壑。尽管震级悬殊、受灾面不同,尽管时隔4年、相距千里,但彝良采访经历的种种场景,宛如汶川记忆,一一复活。1震后第一个黎明,我
目的: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回顾和分析了妊娠期糖尿病的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且关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中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