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草在歌唱》人物不确定的身份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表于1950年的《青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作品。小说刚面世就获得广泛赞誉,也为莱辛日后在文坛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小说描述了一个简单但又寓意深刻的故事,主要人物虽然只有几个,但在莱辛的笔下却呈现出一张复杂的关系网:个人与社会群体、白人与黑人、男人和女人、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等等。这些不同层次的一系列关系和矛盾也构成了这部小说丰富的主题,并且不断出现在莱辛后期的作品里,引起了多方面的探讨。   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主义关于他者的相关概念以及莱恩存在性不安的三种焦虑,共同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物的社会位置和内心状态,从而阐释小说的不确定身份的主题。   本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简短介绍小说《青草在歌唱》的作者及故事梗概。第二部分包括国内外文献综述和小说分析的相关理论。   第三部分依据后殖民主义的他者概念分析小说人物的不确定的身份,分三个方面来阐释。第一类为种族他者,存在于当地的黑人和外来的白人殖民者之间;第二类为性别他者,主要关注小说的女主角,玛丽既是白人又为女性;第三类为阶级内的他者,不仅指代白人中的穷人,还包括小说中的当地富人。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视他人为他者的机会,同时也存在被视为他者的情况,因此他们的身份难以界定。   第四部分探讨主要人物的内心状况。根据莱恩的理论,具有存在性不安特质的人会产生焦虑:吞没焦虑指害怕与人接触;爆聚焦虑则是害怕与外部现实世界联系;而僵化焦虑主要是担心自己会被他人看做无生命的客体失去自主性。事实上,三种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皆为对自身身份的不确定,由此在与其他人以及社会现实接触中引发对自身身份和自主性的担忧。   因此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小说中的人物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者没有一个确定的对象,而是不断转化、变化,附在不同人物身上,个人所以难以以他者为基础建立身份。与此同时,个人也处在焦虑的状态中,其身份一直在经历遭到威胁、自我保卫以及重新定义的循环过程,所以小说人物不确定的身份主题呼之欲出。
其他文献
广告是一个说服消费者的交际过程,而广告语言是实现其说服目的的最重要的手段。说服策略在广告中的运用不仅加强了广告的说服力度,也使得广告语言在使用上呈现出不同的技巧、
功能理论为旅游景点介绍翻译提供方向和方法。目的论认为翻译皆有目的。不同的翻译目的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旨在向外国游客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翻译策略为
韩译四字成语,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译者不仅要理解成语字面上的意思,同时还要吃透成语所潜隐的含义。此种含义可能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成语翻译从大的方面
近年来随着对语境,构词法,以及文化方面知识的重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取得一些进步。但是,传统的词汇教学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弊端可以大致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汇教学缺乏
企业雇佣形态可以分为正规雇佣形态和非正规雇佣形态。终身雇佣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典型正规雇佣形态,曾经为保障日本企业稳定的劳动关系和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美国社会一直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除了内战,美国社会很少经历过严重的动荡。许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各个角度分析美国社会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的原因
汉语中的量化副词“都’具有独特的句法、语义特征,是海内外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本文在乔姆斯基(Chomsky,1999)最简方案的新发展阶段一语段推导理论(Derivation by
民俗学作为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民间文学等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在世界文化研究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民俗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