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青岛时期的地方治理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t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治理”一词被学术界广泛使用,如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等。地方治理,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地方治理主体自行处理本区域内的地方事务。在中国近代史,德占青岛时期的地方治理堪称典型。纵观德占青岛时期的地方治理,不难发现,该时期的地方治理在延续中国传统的“官治”与“绅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治理模式,即“华洋分治”模式。在“华洋分治”模式之下,地方治理既呈现出一定的传统性,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殖民性,这成为了德占青岛时期“华洋分治”治理模式的显著特点。在“华洋分治”模式下,德国在青岛进行了一系列的地方治理实践。在具体治理的过程中,法律被认为是进行统治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借助于法律的强制性及权威性,“华洋分治”模式得以全面推行,并在行政管理、司法审理、地方治安、教育及社会公用事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经过德国的治理,青岛城市逐渐崛起,逐渐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德占青岛时期的地方治理概述。该部分简要论述了德占青岛时期的地方治理主体、地方治理事务及地方治理模式。第二部分为德占青岛时期地方治理的实施。借助于法律的确定性及权威性,地方治理得以全面实施。经过治理,青岛日渐崛起为近代城市,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司法的民主化也开始萌芽。第三部分为德占青岛时期地方治理的思考。德占青岛时期的地方治理既存在可借鉴之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问题。第四部分为德占青岛时期的现代启示。回顾整个德占青岛时期的地方治理,不难发现精华与糟粕并存,汲取其中的精华,谨慎对待其中的糟粕,并为现阶段的地方治理提供一定的现代启示。
其他文献
1898年至1930年,威海卫被英国强行租借32年。这一时期,英威殖民政府为了维护其在威海卫的统治秩序,在政府的权力架构方面,根据威海卫当地的传统以及西方的政制特色建立了一套
强制许可虽然没有转移或者剥夺专利所有人的所有权,不存在构成直接征收的问题,但是强制许可的颁行可能会破坏专利所有人利益与东道国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在国际投资领域则表现为
当今世界正处在巨大变革时期,全球环境问题也不期而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断被生态危机所困扰,人类正面临着现代性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而法律的相对滞后性则
自二十世纪以降,表达自由及其相关司法原则在美国遵循了“奠基”、“发展”到“渐渐趋向合理”的历史沿革。在美国法上,表达自由早已不仅仅只是一项立国法律原则抑或政治原则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发展,城市房屋征收工作应运而生。城市房屋征收活动伴随着城市基础性设施建设、住宅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日益发展起来,对
自从国家禁止使用粘土砖以来,长期作为主要墙体材料的传统粘土实心砖退出了历史舞台。煤矸石多孔砖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替代粘土砖就成了一种必然,煤矸石制砖既利用了其中的
当代各国的刑事审判模式,大致可分为大陆法系国家的职权主义和英美法系国家的当事人主义两种,两种模式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其各自的理论基础,它们在各自的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