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学者对于庄子逍遥义都极为重视,但至今未有学者对逍遥义的历史演变进行过系统的爬梳与论证,即使偶有涉及也多半集中在辨析逍遥本义上,对其演变脉络则分析得不够透彻,所涉及的庄子学著作也不够全面。本文按照纵向的庄子学历史轨迹,把握横向的逍遥义时代发展趋势,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综合论述演变规律,力求填补该领域内的学术空白。本文导言部分介绍了《逍遥游》在《庄子》全书中提纲挈领的重要地位,并对历代学者的逍遥义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第一章重点分析了郭象的“适性逍遥”说。郭象在其《庄子注》中,以“独化论”为理论基础,得出了“有待”、“无待”皆是逍遥的“适性逍遥说”。第二章论述了东晋名僧支遁的“明至人之心”说。即色派代表人物支遁以“格义”、“连类”的方法,引入佛教般若性空学说以阐释庄子逍遥义,提出以“明至人之心”为标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义,从而推翻了郭象“适性逍遥说”。第三章先追溯了魏晋南北朝诗文中的大鹏形象,再以李白《大鹏赋》为重点,阐述了唐代文人以“大鹏”为逍遥的阐释指向。第四章阐述了王雱、吕惠即等的“无累逍遥”说。王雱等宋代文士多以易学象数派理论及易学阴阳思想来解析庄子逍遥义,而宋术林希逸则对这种以易解庄的思潮进行了彻底反叛,转而以具有儒学化倾向的“乐”字来阐释庄子逍遥义。第五章重点分析了宋末罗勉道的“优劣逍遥说”。罗勉道执“化”字以释逍遥,将逍遥游分为优等逍遥游与劣等逍遥游,并以“至人无己”为最优等的逍遥游境界。第六章探讨了明清时期庄子学著作中以“大”为纲阐释庄子逍遥义的风气。林云铭、宣颖、胡文英、刘凤苞等从文章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由刘凤苞将逍遥义重新回归到了“无待逍遥”的庄子本义上。而另一方面,吴世尚、林仲懿、孙嘉淦、梅冲等,则以新儒家思想来解说庄子逍遥义。结语部分简要介绍了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于庄子逍遥义的论述,并对上文内容进行了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