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最早出现于唐代,起初是收藏、整理、校对书籍的官方机构,经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一种独特的学术研究组织和文化教育机构,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持久而且深远的影响。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书院改为学堂。泺源书院作为清代山东省城级书院,建立于1733年,直至1901年,改制成为山东大学堂,存续了近170年。本文以泺源书院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泺源书院的建立过程及改制过程进行全面考察。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探究泺源书院的建立以及各项制度。在对其建立进行探究时,从中国书院发展历史着眼,交代泺源书院得以建立的背景。然后,从组织结构、日常教学与管理、藏书、经费等方面具体阐述书院制度。最后,通过对丁宝桢、沈起元、匡源这三位与泺源书院密切相关的人物的介绍,增加对书院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对全国范围内书院改制的探究。关于书院改制的原因,既有时局动荡的影响,也因为书院自身发展存在严重问题。改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同治光绪年间传统书院自身改革、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之前、戊戌变法至清末新政之前、清末新政时期。第三部分是对泺源书院具体改制过程及新建立的山东大学堂的研究。袁世凯响应清政府的政策,将泺源书院改为山东大学堂,编订山东大学堂暂行章程。章程分学堂办法、学堂条规、学堂课程、学堂经费四部分,内容详细,成为后来各省书院改学堂的范例。第四部分总结山东大学堂的影响。山东大学堂的创立是清末教育改革的结果,同时它也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