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中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一种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及时性和公允性需求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及时性和公允性,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计量属性,一方面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了解到企业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有助投资者、债权人等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因此公允价值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具体应用指南,其中涉及到公允价值有22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会计理论、会计技术进步的产物,自其应用至今,一直是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毁誉各半。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激化争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这种极端的市场环境下受到诘责,是否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为新一轮争论的热点问题。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能更多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反映某个时点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然后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成为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工具,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本文建立在对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研究文献大量阅读、整理、分析、检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规范分析为主,历史回顾、结合实例的方法为辅来分析问题。首先,阐述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公允价值定义、其确定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盈余管理的定义、其基本特征及动机和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其次,描述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负面影响。首先从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上掌握总体现状,再具体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下的盈余管理手段,其中列举相关案例如*ST盛润A利用债务重组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进行的盈余管理;负面影响主要从对影响会计盈余信息和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不适当决策,如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决策、债权人的契约结果和监管者的监管依据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描述;再次,说明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这部分主要说明上市公司是怎样影响建立在公司盈余信息上的投资者决策或者影响建立在财务报告基础上的契约结果。上市公司出于资金融通、从银行借款或者不失去上市资格等目的,利用公允价值的定义模糊管理盈余、利用市场环境不完善管理盈余、利用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不健全管理盈余等;最后,提出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如完善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概念框架、建立能有效取得公允价值的市场化信息平台、加强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披露、加强公允价值下的各级监督监管等。由此得出研究结论是:公允价值计量因自身特点,如公允价值确定第三层级中的估值技术不可避免地使用主观判断,造成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时存在部分自由选择,会成为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工具。但公允价值本身与盈余管理没有必然联系,可以采取有效对策比如完善公允价值概念框架、建立公允价值的市场化信息平台、加强公允价值下的信息披露和加强公允价值下的各级监督监管等限制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