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时适时模式为框架,了解脑卒中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分析患者需求的变化,并以此为量表条目池基础编制适时需求调查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出院准备服务计划并实施,以验证基于适时模式的出院准备服务对照顾者照顾能力、知识掌握度,脑卒中患者适时需求满足度、生活自理能力、及再次卒中率、遵医行为的相关性,为脑卒中患者的延伸护理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方法:第一阶段:质性研究(2015年6月~2015年8月)。以现象学研究方法为指导,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0名专业医务人员及52名处在疾病不同阶段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了解脑卒中患者适时需求内容。按照适时模式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提炼主题。 第二阶段:量表编制及评价(2015年9月~2016年3月)。依据相关文献、质性访谈结果、适时模式框架和既往量表中的相关条目进行修订与编写,形成条目池。通过两轮专家内容效度评定,并邀请10名脑卒中患者阅读量表,删去内容不合适、表达不清晰及重复的条目,增加和修订条目形成量表初始版本。通过随机抽样法调查新收入院患者200名,进行临床施测并在后续时间完成其他阶段的测评后,回收有效问卷183份,经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形成量表的临床版本。 第三阶段:出院准备服务干预研究(2016年4月~2016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从武汉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要求每例患者对应1名主要照顾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护理与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按照常规进行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出院准备服务干预,包括两部分:住院期间同时给予患者和照顾者小群体的面授课程,康复锻炼按照适时锻炼流程表进行,健康教育按照适时健康教育宣传单来实施,并发放与课程内容一致的健康教育材料,出院后给予电话回访并针对性进行指导。以入院和出院时的照顾者照顾能力和知识掌握度,出入院时及出院后 3 个月和6 个月患者的Barthel评分及依从性调查得分 干预结束时的需求满足度及二次卒中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 SPSS17.0 软件开展数据录入和分析。 结果:第一阶段:质性研究。按适时模式提炼出脑卒中患者5个不同患病阶段的需求,分别为:(1)急性期:①情感支持需求;②家庭支持需求;③获知病情与治疗方案需求;④疾病相关知识需求;⑤医护沟通需求;(2)稳定期:①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指导需求;②照顾者持续支持需求;③费用和报销问题需求;(3)出院准备期:①出院准备服务需求;③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需求;③角色转变和技术指导需求;④经济和付费方式导致的个性化需求;(4)调整期:①协助提高居家护理质量需求;②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③社区服务可获得性需求;(5)适应期:①持续回访需求;②社区医疗支持需求;③疾病预防知识需求;④协助回归社会需求。 第二阶段:量表编制。形成备选条目池、量表初始版本及临床版本的信效度检验。(1)经第一阶段质性访谈和文献查询,结合适时模式框架,形成了73个备选条目池。(2)经预实验及两轮专家内容效度评定,形成 36个条目的初始版本。(3)经条目筛选、探索性因子分析,没有减少条目。(4)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总体的Cronbach’sα为 0.795,各维度数值均在0.7以上;折半信度采用 Guttman Spilt-Half 系数,量表总折半信度为 0.782,各维度数值均在0.7以上;综上两个信度评价指标均显示暂时不需要对量表中的项目进行修订,形成临床应用版本。 第三阶段:出院准备服务干预研究。本研究共选取100名患者,最终有效纳入93例,其中对照组46例,干预组47例。两组患者及照顾者基线调查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结果显示:(1)干预组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和知识掌握度在出院时均优于同期的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2)依从性显示,除患者的戒食烟酒和按时服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的干预组患者的依从性指标均全部或者部分节点优于对照组(P<0.05);(3)干预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较基线有所提高;各测量点干预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05);这种趋势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明显;(4)研究结束时,两组的适时需求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每个测试点的需求满足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需求满足度更高;干预组患者二次卒中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质性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的护理需求是不同的,呈动态变化并有每个时期的特点;编制的脑卒中患者适时需求调查表信效度良好,可以运用于临床;在该基础上制定的出院准备服务措施,实施效果显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和知识储备,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自理能力,更好满足患者的需求,降低二次卒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