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用于不同时间长度腹部手术麻醉复苏情况及术后血浆芬太尼浓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30例ASAⅠ-Ⅱ行腹部手术患者,年龄20-65岁,随机为2组。于诱导时开始靶控输注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2ng/ml,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一组恒定芬太尼效应室浓度2ng/ml输注2小时,一组输注3小时后停止输入芬太尼,分别于入室时(T0)、诱导后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切皮时(T4)、探查腹腔(T5)记录循环动力学变化和T1、T2、T3、T4、T5抽取血浆测量芬太尼血浆浓度,并于停止输注后的即刻、1、5、10、15、20、25、30、35、40、45、50、55、60、70、80、90、100min和2、2.5、3、5、7、9h抽取血浆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芬太尼浓度,于拔管后的10、30、60min和1.5、2、3、5、7、9h测其血气分析,并观察患者在拔管后即刻,1h、2h、离开复苏室时,3,5,7,9h后的意识状态(OAA/S)评分和疼痛(VRS)评分,记录发生诱导呛咳和术后恶心呕吐谵妄发生的例数。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T1、T2、T3、T4、T5时两组患者的血压均较T0降低,心率减慢(P<0.01),T1较其他各时点血压心率均要低(P<0.01),而T2、T3、T4、T5比较组间组内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开放模型,两组的快速分布半衰期(T1/2α)、慢速分布半衰期(T1/2β)、消除半半衰期(T1/2γ)、中央室容积(Vc)、浓度-时间线下面积(AUC)及清除率(C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两组血药浓度时量变化趋势可见1组血药浓度在停药后出现一个较小的峰值约在20-30分钟时出现,为0.54±0.07ng/ml左右。而2组则在停药后出现两个较明显峰值,分别在25-35分钟,0.75±0.05ng/ml和70-80分钟,1.09±0.09ng/ml。
术后血气pH值、PCO2在采样的各个时段几乎皆为正常值范围,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第1组患者在术后拔管、拔管后1小时、离开复苏室、拔管后3小时的(OAA/S)评分要高于第二组。
第2组患者的拔管、拔管后1小时、离室、拔管后3小时和拔管后5小时的疼痛评分要小于第一组。
两组患者在诱导时均未出现呛咳。两组患者术后辅助呼吸、谵妄、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以效应室2ng/ml较长时间(3小时)靶控输注芬太尼虽然较2小时输注术后残余作用的强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停药后第一组血药浓度出现1个再分布高峰,2组出现2个再分布高峰,但术后基本无呼吸抑制,2组不良反应未见增加,且其镇痛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