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性虐待是全球面临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作为儿童性虐待的高发人群,青春期留守儿童如何认识和防范儿童性虐待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然而,已有儿童性虐待风险研究主要关注客观存在的性虐待风险因素,忽视了儿童作为风险承受者的主体性,暂时未看到从风险感知视角对青春期留守儿童性虐待风险问题的实证研究。因此,开展青春期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量表的编制,并针对青春期留守儿童的应用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青春期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结构及问卷编制。通过文献研究、个体访谈和150名被试的开放式调查,收集了12个典型的儿童性虐待风险事件,并明确了青春期儿童的主观风险特征;通过对477名被试的初测和1241名被试的正式调查,确立了青春期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结构,形成青春期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测量量表;二是以自编的青春期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量表对青春期留守儿童进行现状调查;三是探讨了青春期留守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与亲子性话题沟通风格、同伴性话题沟通、青少年性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到如下结论:(1)青春期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的结构由可能性、影响性、可控性和严重性四维度构成;据此编制的青春期儿童陌生人_非接触性性虐待风险感知量表、青春期儿童陌生人_接触性性虐待风险感知量表、青春期儿童熟人_非接触性性虐待风险感知量表和青春期儿童熟人_接触性风险感知量表的信效度都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2)青春期留守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的整体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青春期留守儿童对性虐待风险的发生可能性估计很低、对性虐待风险的影响性估计偏低、对性虐待风险的可控性估计偏高、对性虐待风险的后果严重性估计很高。同时,青春期留守儿童对来自于陌生人的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要低于来自于熟人的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3)青春期留守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青春期留守女童对陌生人、熟人性虐待的风险感知要高于留守男童,七年级青春期留守儿童的熟人性虐待风险感知要低于八、九、高一年级;而在是否寄宿上差异不显著。另外,双亲外出务工的青春期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感知到更多性虐待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在694名青春期留守儿童的主观风险特征分布图上:就整体水平而言,青春期留守儿童对(陌生人、熟人)接触性性虐待事件的风险感知要比(陌生人、熟人)非接触性性虐待事件更高。在1241名青春期儿童性虐待风险的“认知地图”上:相对而言,性虐待事件程度越轻,被试的风险感知越弱,性虐待事件程度中等,则被试的风险感知一般强烈,而性虐待事件的程度越严重,被试的风险感知越强烈。(5)青春期留守儿童性虐待风险感知(陌生人、熟人)与亲子性话题相关不显著,其客观认识(包括发生可能性、影响性、后果严重性)与同伴性话题、性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青春期留守儿童的同伴性话题在陌生人、熟人性虐待风险感知之客观认识与性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