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油一直是消耗量很大的能源,在使用中无组织排放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我国将汽油烃组分烯烃、芳烃纳入控制指标,并通过不断降低烯烃、芳烃含量的限值来提高汽油的质量。为适应汽油质量的升级,炼油厂对汽油调和馏分组分的结构越来越关注,因此汽油烃组分分析成了实验室的重点分析项目。如何快速准确分析汽油烃组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炼厂实验室汽油烃组分分析中的三种典型检测方法,即荧光指示剂吸附法、色谱单体烃法和多维气相色谱M3法进行了优化和比较研究。本文规范了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操作。在压缩空气的压力控制在40 kPa,样品的分析时间为60 min时,色带长度在500 mm以上,芳烃、烯烃的界面清晰,样品6次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7%,相对误差最大1.4%,最小0.1%。色谱单体烃法中,建立了保留指数法进行定性分析,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主参考峰分三种不同的分析模式确认和在色谱图上的标示,考察了保留时间的稳定性和分析数据的精密度,考察烃组分甲苯的保留时间重复性能控制在0.3分钟内,重复两次测定直馏汽油分析数据的极差最大0.1%,数据的稳定性较好。多维气相色谱M3法中,设定了烯烃吸附阱一段吸附温度为100℃,阀A的切割时间为3.0min,规定了载气系统依次安装硅胶、分子筛、活性炭等干燥管净化载气。在优化条件下采用标准样品对四种分析模式的数据准确性进行了考察,分析数据中最大差值0.49%,小于相应的重复性要求0.86%,分析数据的吻合性较好;选择催化汽油、成品汽油两种性质不同的油品分别分析5次进行分析数据精密度考察,分析数据中最大差值0.57%,小于相应的精密度要求1.61%。本文的研究为汽油烃组分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分析操作的正确和规范、分析数据的准确检测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对三种汽油烃组分分析数据的对比、分析特点的归纳,为炼厂实验室烃组分分析的新建、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