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压测量和血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房颤导致的不规则心律和随之改变的每搏输出量对血压测量的影响,目前对房颤患者的示波法血压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存在争议,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多采用示波法血压测量,因此在房颤患者中ABPM的应用存在质疑。本研究通过对比收缩压相似的持续性房颤与窦性心律(窦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以期证明ABPM测量房颤患者血压和窦律患者是否一样可靠。研究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9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并选取与这些房颤患者的性别、年龄、收缩压相似的92例窦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结果、记录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血压曲线、血压晨峰现象、血压标准差、变异系数、平均心率等相关数据。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Excel 2019、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用百分比表示,组间用卡方检验比较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84例住院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组92例,女性所占比例50%,平均年龄70.49±11.56岁;窦性心率组92例,女性所占比例46%,平均年龄69.23±12.63岁。2、持续性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间年龄、性别、患有高血压人数、吸烟人数、饮酒人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临床资料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然而,房颤组24小时平均心率显著高于窦律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35±17.38比70.30±10.83 bpm,P<0.001)。房颤组患者通常会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抗凝药(华法林),因此,房颤组患者使用药物数量多于窦律组患者,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52±0.68比1.18±0.66 bpm,P<0.001)。3、两组间的全天平均血压,白天、夜间收缩压均未见差异。同时,房颤组与窦律组全天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系数相似,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血压晨峰数值与存在血压晨峰现象的人数也未见统计学差异。4、房颤组与窦律组全天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全天舒张压标准差、白天舒张压标准差以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然而,我们发现房颤组夜间舒张压平均值高于窦律组夜间舒张压平均值,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72.39±12.74 bpm比67.53±11.27 bpm,P=0.01)。同时,房颤组夜间舒张压标准差与窦律组夜间舒张压标准差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9.28±3.01 bpm比8.35±2.80 bpm,P=0.03)。5、房颤组非杓型血压曲线有77例,反杓型6例,杓型9例;窦律组非杓型血压曲线74例,反杓型8例,杓型25例。两组均无深杓型血压曲线,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房颤患者与具有相似年龄、性别分布、全天血压水平的窦律患者比较,ABPM收缩压变异性相关参数均相似,表明示波法ABPM测定房颤患者的收缩压可以被临床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