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目前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存在严重问题,体育教学中普遍低估学生学习潜能,片面强调学生的“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等原则,置学生于被动的、消极的学习地位,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精神,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低,基本部分练习密度仅有25%左右。体育教师上课“一言堂”,采取的教学方法、练习手段、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是机械地备好课,定式的教学方法、步骤、时间和次数,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相互间交往少。针对以上问题,高校篮球教学应向“小群体”组织形式、高练习密度、多向交流的方向努力。“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并展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对大学生较快较好的掌握技术动作的影响,另外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上进行了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依据、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于高校公体课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总结:小集团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小集团内部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最终达到享受体育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地促进教学对象的运动水平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提高。这与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社会互动能力是一致的。另外,在我院大二年级公体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应用“小群体”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对比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1)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能促使“练、想、比、问”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的形成,更能营造一个“宽松”与“自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成绩水平。“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小群体的篮球教学组织形式,发挥了小群体的自主性与个性和它属有的互动、互助、互争之功能,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学习。2).“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交往。篮球课堂上强调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并在频繁的交往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缩短心理距离,增强小群体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社会性目标的实现。3).”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篮球课堂上强化了学生主体和自我意识,将过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变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客体变主体,把课堂上的教与学相互渗透,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4).“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练习密度。它对学生掌握篮球技能、技巧,身体素质和运动实践能力效果显著。5).“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丰富了篮球教学内容。在小群体活动中每个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每个学生都在篮球交往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并做出自己的贡献。正是这些优势所在,从锻炼身体、情感交流、竞争意识、协同意识、社会意识等多角度来看都极大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6).“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适用于运动技能课教学。教学中要克服死搬硬套的教学方式,防止将小群体教学演变成为“放羊式教学”,在课堂上适当选用小群体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课堂练习密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