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山西省内排名第六,基础设施建设与临近的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临汾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然而推进城镇化建设往往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临汾所处的地理区位决定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之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使临汾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临汾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改善,保证二者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为了评价临汾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本文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为指标赋权。在此基础上计算出2000—2011年临汾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数及二者的协调发展系数,并对其发展变化情况作了纵向分析。分析认为12年来,临汾市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虽然都有进步,但总体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特别是城镇化进程速度缓慢,总体发展水平距离2020年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从协调度看来,临汾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情况相差不大,两者的协调性很高。但这样的协调是低水平的协调,建立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都很低的基础上。未来临汾必须提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采用同样的方法,文章对2011年临汾所辖17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数,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和协调度、协调发展系数进行了测算,并对各县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差异进行了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分析,以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可以将临汾所辖县市分为3类:中部平川县市、资源富集的山区县域和资源匮乏的山区县域。这三类地区的发展战略各不相同。中部平川的区位条件最好,并且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人口和资金,可以发展附加值高,对环境影响小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资源富集的山区县域环境容量大,可以承接从中部转移的资源型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资源匮乏的县域所处区位较为偏僻,人口密度小,不具备城市发展的条件,盲目推进城镇发展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得不偿失。这一区域应该发展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着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必追求所谓的“协调发展”。通过分析临汾市城镇化与生态安全水平,可知其未来的发展必须走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的道路,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明确城镇化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转化的机制,以及城市所处的发展状态。为明确城市的发展状态,本文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平衡模型,当平衡线与约束线相交时,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处于平衡状态。该模型目前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