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血清(Liparis nervosa(Thunb.)Lindl.)为兰科(Orchidaceae)羊耳蒜属(Liparis)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西南地区,生长于海拔850-1000 m山坡阔叶林下。民间以全草入药,治疗肺热咯血、创伤出血、毒蛇咬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见血清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菌、止血、降压等多种药理作用,植物化学研究显示其所含的成分主要为nervogenic acid酚酸类化合物,而其他类的成分报道较少,特别是抗肿瘤药效成分不明确,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见血清中含有菲类、联苄类、香豆素类等多种成分。因此,本论文继续对见血清95%提取物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以期获得更多的单体化合物,同时丰富见血清化学成分种类,也为今后见血清抗肿瘤药效物质的进一步阐明和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运用硅胶、Sephadex-LH-20、ODS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学鉴定技术从见血清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 42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3个,分别为:2,7,2’-三羟基-3,4,4’,7’-四甲氧基-1,1’-二聚体菲(1)、{6-O-[(4-oxo-4H-pyran-3-yloxy)-O-β-D-glucopyranosyl]}-2,2-dimethyl-8-(3-methylbut-2-en-1-yl)-chromane-6-carboxylate(2)、7-(3-methylbut-2-en-1-yl)-2,3-dihydrobenzofuran-5-carboxylic acid(3);已知化合物 39 个,包括茋类化合物 6 个:2,5-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4)、2,4-二羟基-7-甲氧基-9,10-二氢菲(5)、7-羟基-2-甲氧基-菲-1,4-二酮(6)、7-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1,4-二酮(7)、4,4’,7,7’-四羟基-2,2’-二甲氧基-9,9’,10,10’-四氢-1,1’-二聚体菲(8)、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9),nervogenic acid类化合物8个:4-羟基-3,5-二(3-羟基-3-甲基丁基)苯甲酸(10)、2,2-二甲基-8-异戊烯基-2H-1-色烯-6-羧酸(11)、2,2-二甲基-8-异戊烯基-苯并二氢吡喃-6-羧基(12)、4-羟基-3,5-二异戊烯基苯甲酸(13)、4-hydroxy-3-(2-hydroxy-3-methyl-3-butenyl)-5-(3-methyl-2-butenyl)benzoic acid(14)、Liparisglycoside O(15)、Liparisnervoside A(16)、Liparisbenzoate C(17),生物碱类化合物2个:Cannabisin F(18)、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9),苯丙素类化合物12个:Auraptenol(20)、丁香脂素(21)、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22)、芥子醛(23)、松柏醛(24)、紫丁香苷(25)、芥子醛葡萄糖苷(26)、2,3-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27)、C-Veratroylglycol(28)、IcariolA2(29)、Erigeside 2(30)、Methylsyringin(31),其他类化合物 11个: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32)、胡萝卜苷(33)、(6S,7E,9R)-6,9-dihydroxymegastigma-4,7-dien-3-one-9-O-β-D-glucopyranoside(34)、Butyl syringate(35)、原儿茶酸(36)、对羟基苯甲醛(37)、香草酸(38)、二十六烷酸(39)、莽草酸(40)、1,3,5-三甲氧基苯(41)、丁香醛(42)。且化合物5~9、11、13~14、18、20、22~29、31~32、34~36、38~42为首次从羊耳蒜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5、17、21、30、33为首次从见血清中分离得到。选用A549肿瘤细胞株,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菲类和nervogenic acid类化合物进行体外肿瘤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显示nervogenic acid类化合物(2,3,10~17)对于肺癌A549细胞无抑制作用,IC50值均大于100μmol/L,而菲类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6~8具有强细胞毒活性,IC50值在10.20~17.56μmol/L;化合物4、5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在35.73~42.41 μmol/L。分析数据发现,两个菲醌类化合物(6,7)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推测该活性可能与其对位的两个羰基有关。此外,还发现二聚体菲类化合物的活性优于单菲。以上结果提示,菲类成分可能是见血清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其抗肿瘤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为见血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