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意”到“项目”——基于事理学的产品创新立项论证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正在寻求生产创新之外的产品创新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产品创新中,从创意到项目立项的立项论证处于产品创新的最前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创新项目的成败。从创意到项目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评价的过程,涉及到环境、文化、经济成本、技术等诸多复杂性因素,具有相当的操作难度和方法的不确定性。设计事理学秉持“主动创新、自主创新”的态度,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理论,以“目标系统”为理论工具,以“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为主要概念,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设计思想体系。本文将以设计事理学作为基础理论,对从创意到项目的立项进行论证。   本文中,产品创新立项可行性的论证体系是由观念层、组织结构层以及操作流程层共同构成。观念层是指在产品创新中的价值观、设计观以及从创意到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的“事理”认识。借助“设计事理学”的思想方法,建立产品创新立项可行性论证的“目标系统”,将复杂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纳入到体系化的理论模型中,充分认识外部因素,即人的复杂性、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变换性,由此选择和建构内部因素--产品创新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操作流程与组织结构。   操作流程层是指从创意到立项的产品创新立项论证的具体步骤,包括两部分:产品创新的立项选择程序与评价程序。本文对产品创新的立项选择程序提出了6个步骤,从设计策略的制定到项目的验证与修订。产品创新的项目选择是一个持续评价、决策的过程,因此评价程序与立项程序二者交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程序链条。组织结构是操作流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人力保障,面对用户权益的组织能达成良好的沟通,减少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大部分情况下,产品创新的组织是专门针对特定项目组建而成,并在不同阶段人员的组成呈动态性的特征。在进行理论推导的时候,本文也对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求得对产品创新立项论证的深刻认识。
其他文献
资本结构相关理论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近年来,动态资本结构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在动态资本结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的主要方向为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重点考察企业自身特质、宏观经济冲击、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对调整速度的影响,对于资本结构调整动机和路径选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动机及路径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考虑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对调整动机及路径选择的影响,初次对资本结构调整
作为降低信息不对称与缓解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方式,信息披露一直都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关心的热点话题。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信息披露中的量化数据信息,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本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