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胶原交联对角膜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巨噬细胞浸润对角膜新生血管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用角膜缝线法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和角膜新生淋巴管(corneal lymphangiogenesis,CL)模型,探究巨噬细胞浸润对大鼠CNV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空白脂质体组(Group1)、巨噬细胞清除剂组(Group2)、巨噬细胞清除剂+巨噬细胞组(Group3)三个组。Group1组大鼠分别在第1、4、8天于双眼结膜下注射10ul空白脂质体作为对照,Group2组大鼠分别在第1、4、8天于双眼结膜下注射10ul巨噬细胞清除剂(Clodronate Liposomes),Group3组大鼠在第1、4天于双眼结膜下注射10ul Clodronate Liposomes,在第8天于双眼结膜下注射10ul巨噬细胞(4×10~4个)。所有大鼠均于第2天在双眼角膜距角膜缘1.5mm处行角膜缝线操作。各组大鼠于第7、14天进行:1)临床观察,裂隙灯拍照评估各组大鼠CNV生长情况及眼表炎症反应程度;2)角膜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角膜结构的变化;3)角膜组织CD68和CD31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角膜巨噬细胞浸润和CNV生长情况。结果1)临床观察:第7天,三组大鼠的CNV面积占整个角膜的面积比分别为74.86±3.74%、57.00±2.85%、64.00±3.20%,Group1的CNV面积占比高于Group2和Group3(Group2:P=0.0026,Group3:P=0.0318);Group2和Group3之间CNV面积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4)。第14天,三组大鼠的CNV面积占比分别为:84.00±4.18%、62.51±3.12%、81.31±4.06%,Group1和Group3的CNV面积占比均高于Group2(Group1:P=0.0047,Group3:P=0.0035)。2)HE染色结果示:第7天,相比于Group1,Group2和Group3的角膜基质胶原排列更紧密,CNV和炎性细胞浸润都较少。第14天,Group1的CNV和炎性细胞浸润依旧多于Group2;而且Group3的CNV和炎性细胞浸润也增多,多于Group2。3)角膜组织CD68和CD3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第7天,各组的CD68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12.83±4.40、1.33±1.40、1.03±0.86,Group1多于Group2和Group3(Group2:P=0.0243,Group3:P=0.0204);而Group2和Group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78)。第14天,各组CD68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9.69±2.39、1.87±1.12、14.46±4.86,Group1和Group3均多于Group2(Group1:P=0.0021,Group3:P=0.0047)。CD31荧光染色表现出相似的趋势,第7天,Group1的CD31阳性区域多于Group2和Group3,Group2和Group3之间差异不明显;第14天,Group1和Group3的CD31阳性区域均多于Group2。结论巨噬细胞浸润可促进缝线诱导的CNV的生长。第二部分角膜胶原交联对CNV和CL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用角膜缝线法诱导大鼠CNV和CL模型,探究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对CNV和CL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三组,CNV组、CXL组、CXL+collagenase组。CNV组:用缝线法构建大鼠CNV模型,且在缝线后去除直径5mm范围的中央角膜上皮;CXL组:对大鼠角膜进行缝线,并去除中央角膜上皮,用浓度为0.22%的核黄素点双眼,每3min滴一次,30min后进行CXL(9m W/cm~2,240s);CXL+collagenase组:对大鼠角膜进行缝线,去除中央角膜上皮,用浓度为0.22%的核黄素点双眼,每3min滴一次,30min后进行CXL(9m W/cm~2,240s),随后双眼滴5mg/ml胶原酶II,5min一滴,30min后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各组大鼠于第4、7、10、14天进行:1)临床观察,裂隙灯拍照评估各组大鼠CNV生长情况及眼表炎症反应程度;2)角膜组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角膜结构的变化;3)角膜组织CD68和CD31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角膜巨噬细胞浸润和CNV生长情况;4)Real-time PCR检测CD31、LYVE-1、CD68、i NOS、Arg-1的m RNA表达量,从m RNA水平分析各组大鼠CNV、CL、角膜巨噬细胞浸润、M1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变化情况。结果1)裂隙灯下观察,第4天,CXL和CXL+collagenase组CNV面积占比均多于CNV组,但无统计学意义(CXL组:P=0.1292,CXL+collagenase组:P=0.1316);第7、10、14天,CNV组和CXL+collagenase组CNV面积占比均高于CXL组(在三个时间点,CNV组P值分别为0.0341,0.0340和0.1004,CXL+collagenase组P值分别为0.1648,0.0044和0.0188)。2)HE染色结果示,第4天,CNV组角膜基质胶原排列整齐紧密,与CNV组相比,CXL组和CXL+collagenase组角膜基质胶原空隙增大,有较多的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第7、10天,CNV组和CXL+collagenase组CNV和炎性细胞浸润都较CXL组多;第14天,CNV组炎性细胞浸润较之前减少,但CNV组和CXL+collagenase组的CNV和炎性细胞浸润仍多于CXL组。3)免疫荧光染色CD68阳性细胞计数结果示,第4天,CXL组和CXL+collagenase组多于CNV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XL组:P=0.0794,CXL+collagenase组:P=0.0971);第7、10天,CNV组和CXL+collagenase组均多于CXL组(在两个时间点,CNV组P值分别为0.0100和0.0064,CXL+collagenase组P值分别为0.0010和0.0040);第14天,CNV组多于CXL组(P=0.0337),CNV+collagenase组也表现出多于CXL组的趋势(P=0.1254)。4)CD3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第4天,相对于CNV组,CXL组和CXL+collagenase组CNV较多;第7、10天,CNV组和CXL+collagenase组CNV均多于CXL组;第14天,CNV组仍可见CNV,CXL和CXL+collagenase组几乎无CNV。5)Real-time PCR结果示,第4天,CXL组的CD31、LYVE-1和CD68的m 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NV组。实验第7、10和14天,虽然部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CNV组和CXL+collagenase组的CD31、LYVE-1、CD68的m RNA相对表达量均表现出高于CXL组的趋势。CXL组i NOS和Arg-1的m RNA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在实验第4、7、10和14天均高于其它两组。结论CXL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浸润抑制CNV和CL的生长,并且通过CXL增加角膜基质硬度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可能为CXL抑制CNV和CL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不同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之间的作用机理、内分泌环境以及用药方法均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不清楚它们的最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扳机时机是否一致。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三种常见促排卵方案中,不同的优势卵泡比例(Dominant follicular proportion,DFP,即扳机日≥18 mm卵泡数比≥14 mm卵泡数)与卵母细胞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三维传感器的飞速发展,三维点云因其蕴含丰富的形状信息在自动驾驶、机器人、逆向工程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三维点云目标识别及其拓展是当今点云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与研究热点。然而,点云是一种稀疏无序的不规则数据结构,要捕捉其底层形状进而获取目标类别信息仍相当具有挑战性。现今,基于点云层次结构表达的识别网络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捕获点云形状的能力依然有限。同时三维数据集存在数据样本少、数
超精密机床需要高精度的运动控制才能够实现超精密加工,而直线电机由于可以直接输出直线运动,便于提高运动精度,所以逐渐应用于超精密机床。本文以直线电机进给轴为对象,以提高其跟随性能为目标,研究其自适应控制算法。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通过最小二乘法辨识获得了直线电机的模型参数,建立了直线电机的数学模型;设计了PID+前馈控制器,利用粒子群算法完成了PID参数的整定,基于误差补偿确定了前馈参数;利用So
由于地球大气湍流的存在,大口径地基望远镜的观测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配套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应运而生。而为了配合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工作,担任提供人造导星的任务,激光导星发射系统不可或缺。传统的激光导星发射系统大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没有通用的结构与设计方案;激光导星系统为激光传输系统,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通常没有考虑到物理光学传输的影响,设计的框架与优化方式均建立在以几何光学传输为基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然而传统复合材料成形方式难以满足应用领域对复合材料成形的需求。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是增材制造技术的一种,利于进行材料结构设计的实现。本研究基于Ti/SiC反应体系,使用SLM方式直接成形Ti-Si-C复合材料,探究了材料成形机理以及激光参数、激光重熔工艺与结构设计方法对于成形材料相组成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数据不断涌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大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分析和挖掘,帮助人们从多角度研究城市系统,实现城市数据化和智能化目标。当前我国发展由增量向存量发展转变,城市空间研究对象从单一物质空间向城市复杂系统转变,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将城市空间、人和数据科学紧密结合。但是在追求空间研究精细化和数据化的过程中,研究目标逐渐向技术方法倾斜,导致人本主义缺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筑密度升高,城市地面绿地空间急剧减少。垂直绿化因可高效增加城市绿量被广泛关注。其中,建筑活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垂直绿化手段。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建筑表面活墙的使用,能有效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室内外热量传递,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改善周围空气质量。活墙系统由于其植物、基质等组成带来的非稳态传热,导致热工性能难以准确估算。已有学者建立了初步的活墙传热数值模型,并对其中的冠层、基质、风速影响等
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和数控机床加工时的摩擦,机床会产生热变形,进而导致热误差,降低加工精度。为了降低热误差的影响,通常采用空跑预热或加工中重新对刀的方式,然而这会导致加工效率受到严重影响。热误差具有时间序列特性,而现有的热误差模型往往未考虑时间序列特性。此外,现有的热误差模型大多只考虑了温度数据,需要安装大量温度传感器,温度敏感点筛选费时费力,在实际加工中难以实现,且不同的机床温度敏感点也不尽相同。另
在控制系统中,由于环节之间关联的突变、工作器件的故障等异常因素往往会导致系统结构和参数的突然改变,为了保证系统控制精度,学者们常常通过马尔科夫过程对这些突变进行定量描述,即马尔科夫跳变系统。在其控制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外部噪声、数据丢失等因素的存在,原系统的模态信息常常不能及时且准确地获得,如果采用同步控制器,控制器模态与原系统模态不一致而导致控制效果退化。为了使控制器设计不依赖于原系统的精确模态信
先天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是一种典型的人类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红细胞发育不全。前期研究在DBA患者血液中发现基因NR4A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4 group A member 1)的表达显著降低,推测NR4A1的表达降低可能与血液系统发育及DBA疾病发生相关。斑马鱼早期可以不依赖于心血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