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调查与分析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RMA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报告指出,文化品格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学习英语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教科书被用作主要的英语学习资源和主要的语言输入。因此,英语教材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基于目前我国一纲多本的教材出版模式,各种版本的教材各有其特点,分析一种版本的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是否适合英语学习和教学,变得更加有必要性。基于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分析的现状,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沪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Risager和Cortazzi,M.和Jin,L.的文化分类模式对沪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对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沪教版初中英语教材较为重视共同文化的内容,对于母语文化的内容也较为重视。但是结合教材分析的结果和对教师及学生的调查发现,母语文化和对比文化的内容仍然不够。(2)沪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涉及广泛,其中的话题基本包括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要求的24个话题。(3)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也大多持积极的态度,明确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重要性。但是仍存在一些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对教材编写、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对比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比重,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初中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其次,教师应形成自己的文化教学观。第三,教师自身应该对教材中文化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最后,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文化内容的不同并找出适合每种不同文化内容的教学方式。
其他文献
自由心证是法官依据良心和理性对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进行自由评价,以达到内心确信从而对案件事实做出认定的一项原则,也是现代民事诉讼中评判证据与认定事实的基本原则。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实践,本着促进司法公平正义的要求,自由心证原则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自由心证源于欧洲,是欧洲诉讼证明方式发展的必要产物,在经历了神明裁判、法定证据制度之后,贯彻自由判断与内心选择精神的自由心证成为大陆
近年来,随着上海政府对于保障类住房房源的供应量的增大,保障住房逐步在上海特定的区域形成了大型的居住社区。保障房居住社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反映了城市内部中低收入贫困家庭的普遍性住房情况和现状。因此,大型保障房规划布局的完善与否也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住房发展方向的整体情况,这对于研究保障房的发展和改革方向,改进一个城市的整体居住隔离现象,打造合理、平衡、充分的住房发展环境有重要意义。上海由于特殊的发展背景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具备敏捷姿态机动能力的微小卫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快速的姿态机动以及伴随而来的大角度机动均对卫星的姿控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为了保证
语言可以体现人的言语逻辑思维,图像体现人的视觉形象思维,艺术家们利用二者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探究了语言、形式与意蕴之间的联系,架构出了一座连接语言与图像的桥梁,使抽象的
《拾遗》是一部人物纪录片,以山西省黎城县的红色文化作为背景,讲述了村民郭海波历时6年,背21具烈士遗骸回家的故事。人物纪录片的核心在人,本质在真实。如何展现真实、讲述真实、抵达真实,是人物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和思考的核心问题。主人公郭海波一腔孤勇的真实信念深深震撼创作者,作为普通农民身上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发创作者展开创作行动。《拾遗》以郭海波捡拾骸骨的真实事件作为主体展开讲述,将父辈与八路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