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究蓝诗玲译《马桥词典》之译者行为,并讨论其与汉学家英译中国当代小说规范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翻译势必受到特定译者群体规范的影响。依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本文采取文献法以及文本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辨识汉学家群体的翻译规范特征,状描蓝诗玲译者行为,并探析蓝氏译者行为与汉学家译者翻译规范的关系。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汉学家译本及其副文本、翻译论著、书评、访谈和相关译者研究等资料,本文描写了汉学家群体英译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规范:预备规范上,汉学家倾向根据个人喜好,并参考市场需求选择译本,同时在译本中添加信息丰富的副文本帮助读者阅读,使文本“在场”;起始规范方面,汉学家虽总体忠实原文,但这种忠实常表现出不完全性,即在忠于原文意义基础上,采用等效替换、意译等方法减少译文异质性,显出可接受翻译偏向;操作规范上,汉学家译者多使用斜体、等效替换、直译、添加文内解释而避免脚注等方法技巧。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本文归纳了蓝译《马桥词典》的译者行为:预备行为上,蓝氏选择该书虽或亦因其为“寻根文学”代表作之一,具备译介成功潜力,但主要源于个人文学喜好;起始行为上,译者使用“创造性忠实”的翻译策略,虽忠实原文,但出于读者考量,常在保留原文意义前提下改变原文形式和内容,向目的语习惯靠拢;操作行为上,蓝氏使用替换、意译、删减、直译、音译、文内解释等手段,不用脚注,且使用斜体、括号、中括号等符号以突出特殊信息。对比发现,虽然在译本选择方面有部分分歧,整体上蓝译《马桥词典》之译者行为与汉学家英译中国当代小说规范之间契合性较高。基于汉学家译者处于共同或相似的翻译环境,相互间多存在翻译交流乃至合作,且蓝诗玲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在翻译该书前,很可能阅读过较多汉学家译本的事实和推断,本文认为上述相似性是由于汉学家翻译规范对蓝诗玲译者行为产生了整体影响。由于时间、空间限制,本研究未能借助更多文本,并在西方历史性社会文化语境下,对汉学家们的翻译规范和译者行为进行阐释。虽如此,本文对汉学家翻译规范和蓝诗玲译者行为的描述和分析,仍能够强化我们对汉学家群体翻译活动的整体认识,为当下中国文学外译带来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