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稳定、农村和谐、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繁荣和长期稳定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深入探究乡村发展和转型问题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湖南省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并且其乡村发展极具代表性,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自“中部崛起”战略等提出以来,湖南省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城市和乡村发展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本文通过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以湖南省8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视角出发,借助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首先,以产业作为衡量载体,对各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其次,结合地方特点,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2000-2016年湖南省各县域的乡村性指数,以此对乡村性进行评价,揭示不同时点各县域的乡村发展水平;再次,分析乡村性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并揭示乡村性水平分布的空间关联性和异质性;解释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内乡村性水平的差异特点以及演变特征;最后根据不同乡村发展类型乡村性的特点因地制宜的提出有利于乡村发展的差别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年-2016年间,乡村发展类型在时间上,均衡发展型的县市数量一直位居第一且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商旅服务型的县市数量一直最少且呈波动式增长的趋势,农业主导类型的县市数量呈波动式增长趋势,工业主导类型的县市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各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其空间总体演变特征呈四种乡村发展类型由分散向相对集中靠拢的态势。(2)处于不同乡村性水平的县域在数量上变化明显,2000-2016年湖南省87个县域乡村性呈现出弱乡村性和较弱乡村性的数量逐渐增多、中等乡村性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较强乡村性和强乡村性的数量不断减少的态势,且乡村性整体不断弱化,均值不断下降;在空间上,在四个研究时间节点上整体均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格局,乡村性指数的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而异质性则在不断增强;乡村性水平变化呈现出97%的县市处于下降状态,其中缓慢下降型的县市数量最多,占76%,13%的县市处于波动下降状态,极少数县市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这部分县市占3%。(3)不同乡村发展类型乡村性水平具有以下几个差异特征:农业主导型县市的乡村性水平整体偏高,多分布在所数市的外围;工业主导型县市的乡村性水平整体偏弱,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在“3+5”城市群;商旅服务型县市的乡村性水平整体偏强,分布较为零散;均衡发展型县市乡村性水平较为均匀,各个等级均有分布,但分布上东西差异较为明显。(4)不同乡村发展类型乡村发展的差别化建议,针对农业主导型县域,需要采取整体勇于创新发展理念,部分地区保留生产经营传统农业的方式。针对工业主导型县市,需要引导其朝着集约化、集聚化、生态化的方向前进。商旅服务型县市和均衡发展型县市二者具有相似之处,属于二者的县市因为农业或工业基础较差,缺乏特色产业等的支撑,应当鼓励这些县市因地制宜的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