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医学的研究也逐渐重视疾病的预防。若能对人体的健康状态进行有效地辨识,就能及时预知早期的疾病风险,从而能及早对疾病进行干预,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但健康状态不仅仅表现在生理健康上,也表现在心理健康上,而且受遗传、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中医体质学正是从健康状态的角度上进行研究,并且涵盖了健康状态的全部内容,具有一定的个体化特色,因此,关于中医体质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点。《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标准》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化的形成,但其判定和分类的标准主要依据病人的主观症状来制定,量表的评分虽能体现一定的客观性,但若能同时在量表中加上能够反映各种人群体质状态的一些客观指标,将会使体质的划分标准更加完整。目前中医量化研究仍然比较依赖现代医学实验研究手段,通过寻找某些实验指标以及仪器数据来解释中医某些概念的实质,但这些微观的数据指标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的这些具有整体观的概念。因此探索科学有效客观的体质辨识方法是今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的通过对气虚质和平和质人群进行经络知热感度检测,了解并比较各研究人群的经络热敏特质,初步探讨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在体质辨识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共对60名在门诊或体检中心进行体质辨识,又愿意接受经络知热感度测量的人群进行研究,其中平和质30人,气虚质30人。收集数据后将测量值换算为中位数、最大值、方差、热敏系数、不均衡指数等计量指标,并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气虚质人群的经络热敏特质。结果本研究对平和质人群和气虚质人群进行经络知热感度的测量,结果初步体现气虚质人群经络热敏特点:在总体经络腧穴热敏异常的统计上,气虚质人群测量值的中位数、方差、最大值基本都大于平和质人群,其中气虚质人群的上肢原穴(含膏肓原穴)中位数、下肢井穴中位数、总体中位数、上肢原穴方差(含膏肓原穴)、下肢井穴方差、下肢原穴方差、总方差、上肢井穴最大值、上肢原穴最大值(含膏盲原穴)、下肢井穴最大值、下肢原穴最大值以及总体最大值的平均秩或均数都明显高于平和质人群,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个别腧穴测量值的统计上,平和质与气虚质人群相比,气虚质人群各腧穴的测量值基本都大于平和质人群,而其中气虚质人群的冲阳、太白、京骨、太溪、太冲、脾俞、中膂俞、白环俞、胆俞、肾俞、膀胱俞、腕骨、后溪、鸠尾、气海、风门、心包俞测量值的平均秩明显高于平和质人群,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气虚质人群穴位的知热感度差于平和质人群,以冲阳、太白、京骨、太溪、太冲、脾俞、中膂俞、白环俞、胆俞、肾俞、膀胱俞、腕骨、后溪、鸠尾、气海、风门、心包俞等穴位较突出,基本符合气虚人群机能减退,脏腑功能下降的病理状态。在热敏系数的统计方面,平和质人群各腧穴热敏降低出现率都不超过20%(含20%),在气虚质人群中,出现率最高的是膀胱俞(66.7%),其后依次是后溪(63.3%)、腕骨(53.3%)、京骨(46.7%)、太白(40%)、脾俞(36.7%)、太溪(30%),其他穴位都不超过25%。其中,气虚质人群的督俞、腕骨、后溪、脾俞、膀胱俞、太白、京骨等7个穴位的热敏降低出现率均高于平和质人群,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虚质人群太白、京骨、膀胱俞、后溪、腕骨的热敏系数均高于平和质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两项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一气虚质人群的督俞、脾俞、后溪、腕骨、膀胱俞、京骨、太白热敏度的降低最为明显,测量值也存在明显的变化,表明气虚质人群的虚损主要集中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在不均衡状态的统计方面,平和质人群各腧穴不均衡出现率基本都不超过20%,而在气虚质人群中,出现率最高的是腕骨(43.3%)和京骨(43.3%),其后依次是后溪(36.7%)、太白(26.7%),膀胱俞(23.3%)、冲阳(23.3%)、内关(23.3%)、脾俞(20%),其他穴位都不超过20%。其中,气虚质人群的腕骨、后溪、太白、京骨等4个穴位的不均衡出现率均高于平和质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虚质人群关元俞、京骨、膀胱俞、后溪不均衡指数均高于平和质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两项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关元俞、腕骨、京骨、膀胱俞、后溪的不均衡状态最为明显,提示在气虚质人群中,双侧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以及足太阴脾经明显处于不平衡。综合各指标计算结果,气虚体质人群经络变动主要在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关联较小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结论本研究的针对气虚体质与平和体质人群的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结果显示,气虚质人群穴位的知热感度差于平和质人群,以冲阳、太白、京骨、太溪、太冲、脾俞、中膂俞、白环俞、胆俞、肾俞、膀胱俞、腕骨、后溪、鸠尾、气海、风门、心包俞等穴位较突出,尤其以督俞、腕骨、后溪、脾俞、膀胱俞、太白、京骨等的热敏度降低和关元俞、京骨、膀胱俞、后溪、腕骨、太白的不均衡为特征性表现。提示气虚体质人群的经络特征主要表现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的虚损以及左右不平衡。充分体现了气虚质人群存在着表阳不足,脾胃虚弱的经络功能状况,基本与《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气虚质特征相符,提示通过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所测量计算出的气虚质人群经络热敏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气虚质人群的特征,为体质辨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