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新液对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炎性因子及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

来源 :安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min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使用康复新液冲洗及蘸有康复新液的无菌纱条填塞治疗低位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创面的愈合质量及检测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水平、Th1/Th2平衡指数等指标,从而对康复新液在促进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做进一步探讨。方法:纳入60例2019年11月至2021年01月住院于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的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康复新液组30例,两组患者于术后1d开始换药,换药前两组患者均用痔瘘洗剂坐浴熏洗10min,每天2次换药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后用凡士林纱条引流,康复新液组使用康复新液彻底冲洗后用蘸有康复新液的无菌纱条引流,对比术后1月的治疗有效率,术后3d、7d、14d、21d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术前1d、术后1d、术后7d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Th1/Th2平衡指数。结果:(1)术后1月,康复新液组总有效率(93.33%)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显著升高(P<0.05)。(2)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术后7d、14d及21d,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愈合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d与对照组比,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均>0.05)。(3)对创面VA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术后3d、7d、14d及21d,对照组患者创面VAS评分在依次显著降低,组内差异均有意义(P均<0.05)。术后3d、7d、14d,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VAS评分依次显著降低(P均<0.05),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VAS评分差异并不显著(P>0.05)。(4)对分泌物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术后7d与术后3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对照组患者分泌物评分虽有所降低但差异均并不显著(P>0.05);术后14d、21d分别与术后3d、7d相比,对照组患者分泌物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术后3d、7d、14d,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依次显著降低(P均<0.05);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5)对肉芽组织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术后7d与术后3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对照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21d分别与术后3d、7d相比,对照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均降低明显(P均<0.05)。术后7d与术后3d相比,康复新液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4d与术后7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康复新液组肉芽组织评分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但术后14d与术后3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3d、7d相比,康复新液组肉芽组织评分均降低明显(P均<0.05)。(6)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IL-12)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术后1d与术前1d,两组患者促炎、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1d与术前1d相比,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相比升高明显(P均<0.05),两组患者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7d与术前1d和术后1d相比,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康复新液组降低更为显著(P均<0.05),两组患者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相比升高明显(P均<0.05),且康复新液组升高更为显著(P均<0.05)。(7)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IL-4/IFN-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术后1d与术前1d,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1d与术前1d相比,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组内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7d与术前1d和术后1d相比,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组内相比升高明显(P均<0.05);且康复新液组升高更显著(P均<0.05)。结论:在促进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中,使用康复新液冲洗联合纱条填塞创口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的总有效率,缓解了创面的疼痛程度、减少了分泌物的产生及促进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的生成,而且又调节术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同时又通过维持机体Th1/Th2细胞免疫平衡以利于机体免疫应答趋于稳态,在治疗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过程中疗效显著。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著作及医案,总结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处方用药规律,以期传承新安医学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新安名方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证用药规律,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机
1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湿热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差异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表达谱,观察黄芩清热除痹胶囊(Huangqin Qingre Chubi Capsule,HQC)对AS湿热证患者CircRNA0003307/
目的:通过应用艾灸方法干预CHF大鼠,比较艾灸对CHF大鼠心功能及结构的改变,观察艾灸对CHF大鼠心肌细胞炎性相关因子和自噬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入mTOR信号通路探讨艾灸干预CHF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随机从30只SD大鼠抽取10只入正常组、20只入造模组。以一周腹腔注射2次2 mg/kg的ADR,连续4周的方法造模。经超声心动评估后,再次随机平均分为不做干预的正常组和模型组,以及每
背景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各种癌症当中位居前列。藤黄中蕴藏着多种氧杂蒽酮类抗肿瘤活性物质,其中藤黄酸B(morellic acid,MA)具有潜在的抗胃癌的活性,其体内外抗胃癌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值得深入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作为细胞中重要的调控因子,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lncRNAs能够作为caspa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新安医学的代表性医家、著述、学说及其核心学术特色;结合代表性医家临证医案,比较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其他主要中医学术流派间的异同和关系,进一步明确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和当代影响。方法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开展研究工作。1.选择研究的主要流派:统计各流派的宫廷御医人数与内科主要医著的医家人数为切入点。统计结果提供中医主要地域流派的参考。2.选择研
学位
学位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回顾性研究等方式观察中药枳朴行气汤对气虚型(结肠慢传输)便秘的临床疗效,为枳朴行气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探究其改善便秘症状的原因。方法: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样本量估计,约为65例,选取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结肠慢传输气虚型便秘诊断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共80人,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枳朴行气汤组)40例和对照组(琥珀
研究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痛风急性期启用西药降尿酸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与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治疗A组及治疗B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低嘌呤饮食等调整生活方式,常规组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治疗A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非布司他治疗,治疗B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达康滴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等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住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瘀互结型SAP患者。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