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确立面向21世纪的适应时代要求和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关乎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大业。教育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承认差异,尊重个性,然而,我国传统的普通高中教育强调共性的培养目标、单一刻板的课程结构和缺乏弹性的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必须采取灵活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就是学分制管理。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其中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情况,”“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2004年教育部正式确定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为全国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天津市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手段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但是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对于学分制的推行,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天津市高中课程改革刚刚实行两年时间,普通高中如何具体实施学分制管理,学校如何建立新的与高中课程计划相匹配的、健全规范的学分制,同时,如何借鉴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实施学分制的经验,是实践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本文尝试以天津市高中学分制的研究为例,采用比较法和文献研究方法。一方面,探寻美国、加拿大、日本几个国家教育系统使用学分制对高级中学进行管理的共同特征,揭示趋同的国际趋势。另一方面,探讨在普通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意义,剖析我国当前的学分制实验所面对的问题,即在现有的课程结构框架和配套制度不完善情况下,实验学分制的学校大部分是将学分制作为学生鉴定性评价的一种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学分制管理的优势,存在学生选课盲目、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建立必要的选课指导制度、开设多样化的选课课程、尝试走班制度、加强师资建设等建议,以期为学校学分制的管理和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