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结束了冷战时期稳定的两极格局体制,世界各主要大国随之进行战略调整。而新兴的俄罗斯为振兴经济,恢复其世界性大国地位,确定了“融入欧洲”的外交战略,全面改善与欧盟的关系。欧盟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对美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但单靠它自身的力量也无力抗衡美国,因此需要借助俄罗斯的力量。在这种新的认知下,俄欧关系重新定位,双方合作逐步展开。建构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主张应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依赖关系,世界政治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的,而这种建构又是基于对彼此利益认同基础上的。本文把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以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确立“融入欧洲”的外交战略为切入点,阐述了近些年来俄欧之间关系的巨大变迁,并从建构主义视角分析了这种外交战略确立的动因,进而分析了影响俄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最后对俄罗斯“融入欧洲”的前景作了预测。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国内就俄罗斯的国家定位和取向问题激烈争论,形成了大西洋主义、现代欧亚主义和新斯拉夫主义三大流派,而俄罗斯政府为了尽快振兴经济,选择了“融入欧洲”的外交战略,确立了“融入欧洲”的外交构想。在实行了这种新的外交战略后,俄罗斯与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迅速发展,合作领域逐步拓展。俄欧关系的这种变迁,是基于双方对彼此身份和利益的重新认同基础上的,无论是俄罗斯对欧盟和还是欧盟对俄罗斯,在观念和现实利益上都重新认同,但这种认同无法消除俄罗斯“融入欧洲”的深层次制约因素,因为不仅欧洲各国对俄罗斯存在认同上的缺失,而且俄罗斯自身也存在认同上的悖论。因此,虽然俄欧关系较冷战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俄罗斯“融入欧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俄欧关系会继续良性发展,但是俄罗斯完全“融入欧洲”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