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群体系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国内的专业化生产和分工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劳动地域分工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全面的重组和演化,城市群体系做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和重心,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研究如何使城市群体系效用最大化也成为摆在经济学、地理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正是一个影响城市群体系整体效用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本文选择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两个不同的区域经济视角对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进行综合研究;逻辑起点是中心地理论、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增长极理论、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空间交易费用理论等基础理论,但又跳出这些理论中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限制,为了避免基础理论的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与城市群团块状经济实际上呈现出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发生冲突,本文不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而采用了时间序列上的截面分析和对比方法以调和这种矛盾;最终量化抽象和概括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特点,并创新性的将其定义为:“泊松分布”;对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趋势、动力机制进行了一定篇幅的论述,并针对性的对优化其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总体来说,本文可以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城市群体系研究现状,界定了对中国城市群的识别依据,提出中国城市群体系定义,并阐明了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路、方法、特色和内容框架。第二部分:列举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并对中国城市群体系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简单划分。第三部分:从不同的区域经济视角对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一部分是本文的创新重心所在。在利用分形理论量化证明了中国城市群体系存在地理空间上的线性集聚之后;根据引力模型思想和ESDA技术对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流量及流向的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结构的空间依赖性特质明显,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后中国城市群系的“结构稳态”性极强;但存在明显的双重失衡现象;将最大引力分析与ESDA分析相结合,顺利量化挖掘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分布轴线,发现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具有显著的“泊松分布”态势特征。第四部分:对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对其具有的非线性、非平滑、非连续的泊松分布特点进行了空间经济学分析,说明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泊松分布特点的必然性和持续性。第五部分:对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从自然基础力、经济驱动力、人口稳定力、制度变迁力和技术提升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分析。第六部分:分析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趋势,并对优化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个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