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庄子,对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的思考。对此前人重视不够,偶有论及,也意多未稳,且阙如颇多。本文旨在立足庄子语言思想实际,以现代语言学和西方语言哲学为理论参照系,试图对庄子语言理论作相对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清理,以发掘出其长期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哲学创见。 全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引言部分,简述本文选题缘起及论证视角。 正文部分,按照逻辑顺序,分为五个层次展开对庄子语言哲学的理论探讨。 一、可说与不可说 本层首先概述《天道》、《秋水》、《知北游》等篇中庄子有关“言”、“意”、“道”相互关系的集中论述,然后得出结论:庄子以语言为维度,对现存世界进行了划界:一部分是可以用普通名言传输的形下现象界,是可说的世界;另一部分是无法用普通名言传输的形上本体界,是“不可说”的世界。由此引出“道不可言”的命题。 二、缘何不可说 本层集中论述了庄子所论及的“道不可言”的两个原因:一是语言主体言说态度的错误;二是对象化语言的局限性; 三、说不可说 本层认为,庄子语言哲学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于认识到了“道不可言”的现实困境,而在于深刻认识到“道”不可不言的客观事实,从“说什么”转向了“怎么说”。其方法和路径便在于使哲学言说方式从“思维的说”(“俗言”)转向“诗意的说”(“道言”)。通过言说方式的转换来克服“道不可言”的语言困境,达到“即言即道”的语言自由境界,从而最终完成其“说不可说”的哲学使命。 四、说不可说之说 本层首先在扬弃前人诸成说的基础上,对“三言”的涵义和相互关系进行辨析,指出“三言”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相对独立成“言”,是三种语言形式;又相互依存,是“道言”的分殊性表现。庄子正是借助“三言”从语言表达主体的角度超越了语言困境c最后指出,语言主体要想言说“道言”,达到“得意忘言”,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有“体道者”的品格。 五、说不可说之说之本质 本层首先对庄子“三言”的隐I俞本质进行分析,然后讨论了庄子隐喻与传统隐喻的本质区别:传统隐喻只是一种写作技巧。一种修辞手段,而庄子隐喻则是一种}、维方式、一种存在样态。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主旨,点出庄子语言哲学的价值。